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政策文件>其他公文

  • 115002240093343308/2023-00041
  • 铜府发〔2022〕22号
  • 建设规划
  • 其他公文
  • 铜梁区人民政府
  • 铜府发〔2022〕22号
  • 2022-12-30
  • 2022-12-30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铜梁区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12-30
字号:

铜府发〔202222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铜梁区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

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铜梁区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铜梁区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


为全面提升我区城市功能与品质,改善城市形象,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奋力开创“活力龙乡.美好铜梁”新局面,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十四五”行动计划的通知》(渝府发〔2022〕31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提升品质为导向,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大机遇,聚焦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推进城市更新提升,优化城市“三园”,深化城市“三管”,建设“三宜”城市,加快建设重庆西向发展桥头堡,努力争当成渝中部崛起排头兵,以实干实绩谱写铜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遵循“规划引领,建管并重”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坚持“减污”“增绿”“降碳”一体推进,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遵循“尊重规律,凸显特质”原则,坚持把握好城市有机更新中的“留、改、拆、增”,避免过度超前或重复建设;遵循“紧贴民生,安全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安全保障和韧性水平;遵循“全域统筹,重点推进”原则,坚持“一尊重五统筹”,在功能提升、产业提升、生态提升、人文内涵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提升城市发展水平。

三、总体目标

围绕打造“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民生福地”的总体目标,集中力量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再升级,为建设产业竞争力更强、文化影响力更广、环境吸引力更大、群众获得感更多的新铜梁提供更强的城市支撑。

——城市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GDP超过13万元。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同发力,形成两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市级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基本建成,“CIM+”应用体系初步构建,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达到15所,“智慧医院”达到2家,智能产业补链成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区高铁在建里程超过20公里,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27公里、其中建成60公里,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28.93公里、建成运营16.93公里,城市道路达到300公里,全区5G基站数量达到2075个。

——城市人居环境更加美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达到34.24万平方米,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实现100%,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建设市级绿色示范社区22个以上,全区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

——城市安全防线持续稳固。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更加健全,城市防洪排涝、消防、人防、基础设施等方面韧性不断增强,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消除,每十万人拥有消防救援站达到0.56个,新建防空地下室6级以上人员掩蔽工程32.02万平方米,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至少下降37.5%。

——城市人文建设取得进步。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率达到100%,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806平方米,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达1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3.2人,竞技体育重点项目训练基地超过18个,打造2-3个市级重点单项训练基地。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5个,创建市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市级以上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2个,全年接待游客达1800万人次以上。

展望2035年,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格局及“一轴两翼”城镇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东拓南扩,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形成“两城三区”发展格局。老城区通过有机更新,配套更加齐全,功能更加完善。科创新城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实现产产、产教、产城融合发展。高新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3+N”产业集群体系基本形成。淮远新区建成产城景融合的高品质生活生态新区。龙腾新区打造成为城市门户形象展示区。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科学引领城市发展。

1.坚持规划战略引领。完成重庆主城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铜梁分区规划编制,形成“一轴两翼”发展格局,构建全区“一盘棋”城镇发展体系。中心城区围绕“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要求,强化空间规划对城市更新提升的引领作用。23个镇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结合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场镇的集聚辐射、综合承载能力。北翼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安居镇、英雄故里少云镇带动周边镇推进农文商旅融合发展。南翼推动大庙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发展。中轴西部以重点镇平滩镇为带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其余一般镇推进串珠式发展,打造综合服务型、工业发展型、农业产业型、商贸物流型、文化旅游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镇街、管委会)

2.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1)全面对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立足主城都市区,围绕“融城”“融边”,全面对接融入重庆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合力打造联动成渝、联结周边的“桥头堡”城市。主动参与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协同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创新发展示范区;加快推动“铜遂绵”合作共建涪江经济带,围绕主导产业深度开展协同创新,突出绿色发展,打造跨境河流生态廊道,共筑绿色生态屏障;着力构建“铜资简”轴线城市联盟,合力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消费聚集区。(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

(2)加快构建“一轴两翼”城镇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高速、高铁为发展依托的两高经济发展轴,着力构筑“双百”城市发展框架,集聚生态示范居住、基础教育高地、休闲旅游度假、高品质公共服务等高端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两高沿线村镇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打造以安居古城为重点,以涪江、琼江为文化主线的两江农旅融合发展翼,发挥山水文化资源优势,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发展以大庙为副中心,以毓青山、巴岳山为生态屏障的两山绿色产业发展翼,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及重庆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建设重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

3.统筹“三生空间”布局。

(1)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坚定不移大抓工业、大抓产业,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产业发展的指导支持和约束作用。强化高新区工业主平台、主阵地、主支撑作用,细化完善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产业项目集中布局、集群布局、协调布局。推进产业用地空间集约节约高效利用,盘活闲置低效用地资源,调整工业用地容积率、投资强度、产出等,加快推进批而未供、闲置低效工业用地等增存挂钩任务处置。创新产业用地供给,逐步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强化职住平衡,完善产业配套,推动人、城、产、交通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园区与城市服务功能高效融合,实现集约节约、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各镇街、管委会)

(2)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坚持生态、业态、形态、文态“四态合一”,优化淮远新区、龙腾新区、科创新城用地结构布局,深化产城景融合,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平衡关系,增加高品质居住空间供给。顺应自然地理格局,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形成若干由“山水、田园、城镇、乡村”组成的群落单元,构建由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滨水空间、郊野公园等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公园绿地可达性和服务覆盖率。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等设施用地,提高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等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营造健康、舒适、便利的人居环境。(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3)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构建全域生态保护格局,加强水、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巩固“清水绿岸”长治久清,因地制宜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落实“林长制”,保护好森林资源。(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林业局、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利局、区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各镇街、管委会)

4.加强规划管理。

(1)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强化规划引领,加快构建全区“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实现“多规合一”。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完成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及高新区、科创新城、龙腾新区等重点片区,中南路与迎宾路交汇处等重要地段详细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协调各类土地利用及空间布局。完成综合交通体系、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10余项重点行业专业专项规划编制并实现“一张图”管理,统筹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2)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将“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制中,并作为全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完成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强化底线管控。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远景目标、发展战略、空间布局、指标体系、行动计划、项目生成”规划工作机制,建立规划对城市发展建设时序、范围、内容等的引导和管控机制,科学引导和有序调控城市开发建设。完善违法建设查处体制机制,确保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各镇街、管委会)

(3)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建立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及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等动态监测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机制,结合评估结果及时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二)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突显山水田园城市特色。

1.加强城市形态管控。

(1)塑造山水城市风貌。依托巴岳山、毓青山两山,玄天湖、小北海两湖,巴川河、淮远河、小安溪三河自然山水空间格局,结合城市设计所确定空间尺度、总体形态,合理布局建筑群体,严控城市天际线、水岸线。强化城市建筑特色研究,做好建筑立面、形态、色彩及城市风貌管控,管住红线、管住体量、管住形象。用好建筑美学、建筑哲学,提升城市临河、临湖开敞空间及重要城市道路沿线建筑单体与城市环境、城市文脉的契合度,展现铜梁空间开敞、尺度适宜、显山露水的城市形象。(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各镇街、管委会)

(2)扮靓窗口地区形象。持续提升商圈、车站、码头、轨道交通站点、高速公路互通口、城乡接合部等重要窗口地区品质,实施标准化管理,打造特色窗口形象。联合整治城区主(次)干道、轨道交通等两侧可视范围内脏乱差等环境秩序问题,将道路沿线打造成环境优美的风景线。整体提升城市视觉系统,构建系统规范的城市标识、交通标识、文化标识、旅游标识,推广国际化双语标识。(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文化旅游委)

(3)加强重点建筑管控。严格落实上位规划指引,结合城市路网交通、公共空间、地形地貌等用地条件,准确把控项目设计管控要素。坚持高水平规划、高质量设计,始终狠抓建设前期工作质量,高标准推进文化艺术中心、铜梁中学淮远校区、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安及消防战训基地、西门片区文旅融合发展项目、铜梁体育场改造等重点项目规划实施。(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2.着力提升建设品质。

(1)提升建设标准。围绕铜梁自然山水格局和“两城三区”空间结构,细化分区管控指引,优化完善标准体系,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强高铁站、璧铜线沿线站点、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强化科学性,合理确定建设内容、范围、标准、时序,推动各项配套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竣工并投入运行,增强建设的整体性。强化技术标准供给,加强基础设施、防洪排涝、生态环保等领域相关技术标准的对接,增强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2)加强设计管控。充分发挥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先导”作用,强化使用功能,注重艺术品质。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优化区建筑设计院人才引进程序,继续加大国内外高水平设计机构与本地设计机构的交流合作和人才引进。强化项目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跟踪监管机制,加大对擅自改变规划和建筑设计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不定期开展全区范围内的勘察设计质量抽查,加大抽查范围和抽查频率,对存在问题的勘察设计企业进行约谈,并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全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落到实处。(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3)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落实建筑材料和施工质量监管机制,保证工程实施质量。落实好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五方主体责任,持续推进落实监理工作“十不准”,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加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持续对施工围挡、大门、安全网、外脚手架设置管理以及车辆冲洗、裸土覆盖、扬尘治理等进行规范,每年创建(巩固)施工扬尘示范工地10个。根据市级部门建设方案、标准,推广智慧工地建设。(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市管理局等部门)

3.聚力打造“建造强区”。

(1)提升建造产业能级。引进一批特级、一级建筑业总承包企业,促进各建造领域间、高端建造产业与传统建筑业间紧密融合,激发现代建筑产业发展潜力,打造建筑业总部基地。鼓励区内建筑企业资质升级,争创优质工程、市级文明工地,强化科技创新,积极承接业务、拓展业务范围转型升级,优化建造产业结构,增强区内建筑企业竞争力。(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各镇街、管委会)

(2)推进绿色智能建造。坚持建造活动与绿色发展同步,大力推进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和工业化建造。以发展装配式建筑为重点,培育部品部件生产、工业化装修等产业,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推广装配式建筑集成化标准化设计,力争2025年实现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推进建筑工业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在绿色建筑中推广成熟装配式技术应用,通过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推动实施绿色建造,力争2025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100%。加快智能建造发展,深化工程项目全过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持续实施数字化建造试点,探索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推动智慧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建立与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管理体系。(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科技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大数据发展局等部门)

(3)优化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引导建设单位根据项目情况和自身管理能力等,合理选择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其中建设内容明确、技术方案成熟的项目,适宜采用工程总承包(EPC)方式。采用工程总承包(EPC)方式发包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原则上在初步设计审批完成后进行工程总承包项目发包。 招标文件应当使用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牵头制定的标准招标文件编制,并根据《重庆市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方法暂行办法》确定评标办法。推动政府投资工程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鼓励非政府投资工程委托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

(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美丽宜居家园。

1.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

(1)全面提升市政设施品质。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道路精细化管护,持续推进人行道完善提升和道路平整专项行动、城区盲道专项整治,开展车行道路智能化检测;编制城市道路全要素整合设计导则,规范各类道路附属设施设置,有序推动“多杆合一、多井合一、多箱合一”,合理布置地下管线及设施;开展城市停车位普查,摸清停车资源底数,编制《重庆市铜梁区城市停车专项规划》;推进停车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完善停车导视系统;有序推进共享单车科学布点,加强共享单车停放管理,促进市民低碳出行;按照城市户外广告规划,对户外广告进行清理整治,优化布局,提升品质;在山墙、堡坎等通过字、画等方式植入文化元素,提升城市视觉形象文味;持续对城区配电箱进行美化和更新,全面改善城市“灰色空间”。推动城市建成区国(省)道照明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绿色照明节能改造,逐年将城区剩余传统高压钠灯升级改造为LED节能灯具;持续排查整治城市照明暗盲区,城区道路照明亮灯率达到98%以上;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加快装配式、智能化、生态式公厕建设,城区新建公厕30座,改建城镇公厕30座;推进“劳动者港湾”建设,新建“劳动者港湾”30个以上;在龙城天街等商圈设置直饮水取水点20余个,实现重要公共场所公共直饮水全覆盖。(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公安局、区交通局、区大数据发展局、金龙城建公司、绅鹏公司、龙廷公司)

(2)提质城市开敞空间环境。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城市现状绿线划定,提升公园绿地、绿廊绿道、山城步道、滨江岸线、城中山体等绿色生态空间连接度,构建立体绿色网络体系;严格园林绿化执法,严禁擅自砍伐树木和大规模移植行道树;持续开展城市公园更新提质,对城区裸露地、边角地、闲置地进行绿化美化,打造市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持续推进园林绿化补缺提质,对白龙大道、龙腾大道等主要干道的行道树进行提档升级,提高主干道的观赏性;对交通岛进行绿化美化,打造具有铜梁特色的山城花境景观;实施西环路等地段坡坎崖绿化美化;加强受自然灾害后绿地恢复能力,根据应对极端天气的植物表现情况对城区植物进行优化和更换;加强城区园林绿化市场化管理,落实开花植物、色叶植物的精细化管理;与重庆园林科学研究院合作,常态化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对大树进行“体检”;加强全区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保护。(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林业局、高新区管委会、相关国有企业)

(3)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秩序管理。健全城市管理内部事务管理执法联动机制,加强审批、监管、处罚相互衔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信息共享,促进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有机融合;推进城市管理与规划、生态环保、住房建设、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行政执法跨部门协作,深化整治“乱占乱挖、乱牵乱挂、乱涂乱写、乱停乱放、乱搭乱设”等城市乱象;加强国旗升挂、使用、收回监管,倡导公民和社会组织规范使用国旗;严厉打击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未进入规划审批程序的违法建设行为,构建城市违法建设监管执法体系,推进违法建设治理由专项治理、集中攻坚转入全面防控、长效治理;开展“蓝天行动”监管执法和露天焚烧等烟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控;开展“生命通道”集中清障行动,确保消防通道安全畅通;整治运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力问题,针对重点时段、重点车辆、重点道路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严防道路安全事故;严查无证食品摊贩、散发小广告、街头非法回收药品、贩卖非法出版物等行为;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公安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民政局、区生态环境局、区交通局、区消防救援支队)

2.提升城市环境卫生水平。

(1)提高城乡环卫水平。健全城市环境卫生常态化管理机制,完善保洁作业标准和长效管理制度,提升主要道路机械化清扫作业能力,提高环卫作业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环卫市场化改革;加强“路桥隧”及附属设施清扫保洁;推广新能源环卫车辆,增强城市环境卫生综合应急能力,新增或更新的环卫车辆优先采用纯电动、氢能源等新能源车,积极推广应用新型智能渣土车;加强源头治理,统筹布局清漂设施,完善清漂设备,建立区域清漂联动机制;实施老城区环境“小而美”惠民提升行动,打造“精品街巷”;推进公厕“提质增量”,推进智慧公厕建设,提高公厕服务质量;实施小城镇环境提升工程,巩固“五沿”区域环境整治成果,每年打造2-4个示范场镇。(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金龙城建公司,各镇街)

(2)全面推行生活垃圾治理。贯彻落实《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全区所有镇街,推进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太平生活垃圾填埋场病害治理和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建设厨余垃圾处理厂,大幅提高厨余垃圾规范收运覆盖比例,厨余垃圾分出率达30%;建设垃圾分拣综合处理中心,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能力。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转运、区处理”模式,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和100%以上的自然村组,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生活垃圾分类成员单位,各镇街,金龙城建公司)

(3)健全建筑垃圾处置体系。健全建筑垃圾源头排放、密闭运输、消纳处置、利用全过程长效管理机制,常态化抓好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监管执法,新建建筑垃圾消纳场1个。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工地建筑垃圾处置备案,加快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试点建设,以强化房屋市政工程现场文明施工为抓手,督促施工单位现场抓好建筑垃圾分类存放及资源化利用。健全完善智能化监管评价体系,推动建筑工地和消纳场视频监控全覆盖,常态化抓好建筑工地车辆监管执法。(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生态环境局)

(4)加强场镇环境治理。配套完善场镇环卫基础设施,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健全场镇清扫保洁、垃圾收运作业机制,强化环卫规范化作业;加强对场镇违法占道经营,违法侵占、损坏市政设施,砍伐、移植树木等违法行为查处的业务指导;推进场镇排水和污水管网建设,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实施场镇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三年行动,围绕“补短板、排隐患、提品质”要求,推进强弱电规范、场镇道路油化,完善公厕、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功能配套。(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各镇街)

3.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1)深化“大城三管”。推动“大城三管”体系化,夯实细管基础、拓宽众管渠道、完善智管体系,促进城市管理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标准。强化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健全定期协调机制,落实各部门城市综合管理工作责任,消除管理盲区,推动城市综合管理全域覆盖。(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2)拓展“马路办公”深度。常态化开展“马路办公”,把“马路办公”作为解决城市综合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推动难题破解;在夯实“马路办公”基础上,持续推进“马路办公”向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等薄弱区域和镇街延伸,通过马路办公,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3)智管赋能共治水平。深化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建设城市大脑,加快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构建“一云承载、一图呈现、一网统管、一端服务”新格局,每年打造停车、游园、入厕等特色惠民应用场景2个以上。推动完成规划、建设、城管、公安、生态环境、交通、水利、应急等部门以及水、电、气、讯等社会服务单位数据资源共建共治、共享共用,不断提升城市整体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和应急处置能力。(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大数据发展局;责任单位:区级各相关部门和单位)

(四)提升城市交通水平,推进交通强区建设。

1.畅通外联大通道。

(1)构建多层次铁路网。建成城轨快线璧铜线,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璧山经铜梁大庙至大足城轨快线,积极推进市郊铁路西二环线、渝遂绵城际铁路、汉南大泸城际铁路、城轨快线至潼南接遂宁段前期工作,加快论证团结村经铜梁至成都货运铁路,主动融入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交通局、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

(2)织密高速公路网。加快形成“一环七射两联线”高速公路网络。建成渝遂复线高速公路、铜安高速公路、合璧津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渝遂高速扩能铜梁至潼南遂宁段,积极推进铜梁城区至重庆新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强化毗邻地区高速公路互联互通,织密连接周边区域高速公路通道。(牵头单位: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

(3)打造快速干线网。加快推进铜梁至重庆中心城区快速路规划建设,构建与中心城区高速公路、快速路双通道,提升与中心城区互联互通水平。加快铜梁至两江新区快速干线(川渝物流通道)规划论证及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

2.提质内部交通网络。

(1)加快推进铜梁区导轨电车建设,建成城区导轨电车示范线,形成跨城市组团之间大运量、长距离、点对点的快速客运模式,补充完善现有城市公交运输方式。(牵头单位:区交通局、安居华夏文旅公司)

(2)升级改造国道、省道,全面提高国道一级公路、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实现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安全水平和行车舒适性大幅提升;推动旅游快速通道规划建设,论证安居至平滩旅游快速路,形成铜梁联动合川、大足等周边区域旅游环线。(牵头单位:区交通局)

3.构建高标准枢纽体系。

加快推动铜梁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依托成渝中线高铁、市郊铁路西二环线,按照“站城一体”“交通引导城市开发”的总体思路,规划新建一级铁公综合客运换乘枢纽和货运站场,同时配套公交、出租、社会停车、综合服务等功能,打造铜梁综合换乘交通枢纽无缝换乘体系,落实推广“TOD”发展理念,实现枢纽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区交通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

4.强化城区交通服务能力。

(1)有序推进城市路网管护。对破损车道、人行道及附属设施进行常态化管护,确保道路平整。对损坏率较高的龙飞路、龙山大道等老旧道路进行改造和预防性养护。加强马路“肚脐眼”治理,对道路沉降井盖进行及时提升。(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区经济信息委、区水利局、区大数据发展局、绅鹏公司、龙廷公司)

(2)加强停车管理服务调控。加强停车需求调控,按照《铜梁区停车服务收费管理调整办法(试行)》要求,持续执行重要商圈内、重要商圈外差别化停车收费标准,合理引导停车需求。挖掘老旧小区周边路内停车空间,利用闲置地推进“小微停车场”建设,试点建设“小微停车场”,在老城区增设“临时”或“分时段”停车路段,逐步缓解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商圈等区域的停车难问题。适应配建停车设施和公共停车场建成后带来的停车需求变化,推行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定期排查长期占用停车位的“僵尸车”,逐步减少路内停车泊位数量,释放道路交通资源,保障城市道路畅通。(牵头单位:区城市管理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公安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金龙城建公司)

(五)提升城市经济品质,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1.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1)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资源加速向科创新城聚集,把科创新城和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研发的窗口和标杆。聚焦重点领域,挖掘现有重点企业和高校潜力,创建一批国家级、市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及数字经济发展方向,规划建设集科技研发、创新创业于一体的科创基地和环大学园区创新生态圈,加快吸引国家、市级相关科研院所落地铜梁或设立分院,着力集聚一批高端研发平台,主动对接西部(重庆)科学城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大力引进开放式高端研发机构,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积极争取承担国家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参与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打造新能源汽车储能、导轨电车等应用场景项目。(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淮远新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大数据发展局)

(2)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落实企业研发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促进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型企业集聚发展,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小巨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推进企业实施标准创新和品牌创建。(牵头单位:区科技局;责任单位:区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区大数据发展局)

(3)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体系,完善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科技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创新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上级科研经费支持,持续加大财政科研经费投入,创新科技型企业融资增信机制,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规模。推动创新转化,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政策体系,探索建立重点产业集群专利数据库和知识产权专利池。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健全协作开放的创新激励政策体系,深化创新改革试验,主动参与“智博会”、重庆英才大会等重大创新交流活动,主动融入全市“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科技局、高新区管委会、区大数据发展局)

2.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1)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扎实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产业链拓展、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支持等方面举措,全面提高现有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整厂改造为着力点,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鼓励现有企业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完善工业创新体系,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拓展传统产业生产发展的新空间和价值增值的新路径,推动传统制造业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完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技改设备补助资金、专利资助资金、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等资金扶持模式,以多种方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成套装备、自动化生产线和生产车间、生产经营信息化及供应链流程重组等改造。(牵头单位:区经济信息委,责任单位: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管局、高新区管委会、区金融发展中心)

(2)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围绕新能源、绿色技术、智联网、生命科学等新兴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瞄准新能源细分赛道,围绕储能电池终端产品、上游关键材料、下游应用及后市场服务、储能电池专用设备等方向,加强区域合作联动,共同打造储能产业圈产业链,加快建设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示范区。依托“重庆汽车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国际同质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加快发展高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大力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攻关,推动汽车制造业向智能化、新能源化发展。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快规划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互相融合的数字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深化“芯屏器核网”补链成群,主动参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科技局、区大数据发展局、高新区管委会;责任单位:区招商投资局等部门)

3.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1)加强“一轴”产业升级引领。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导向,重点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城乡协同发展示范平台。其中,中心城区加快建设高新区、科创新城、淮远新区、龙腾片区和小北海片区等新兴产业功能区,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聚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产业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物流服务、教育培训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商贸旅游、大健康、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中心城区以外镇村重点加强与城市协同联动,充分利用高铁、高速通道和毗邻城区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成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文化旅游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金融发展中心等单位,有关镇街)

(2)推进“两翼”特色产业做优。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导向,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绿色工业等绿色产业。两江农旅融合发展翼,立足两江资源和古城文化优势,重点发展以文化旅游、农业观光、田园体验和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为主的城镇功能,着力壮大以古城穿越游、红色研学游、康养休闲游、乡村体验游为主的文化旅游业,培育发展规模农业种植、养殖和特色农业。两山绿色产业发展翼,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及重庆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着力培育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提档升级高新区大庙组团,重点承担以制造业集聚、物流服务、商贸流通为主的产业功能,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创意经济等新兴产业;更加注重生态修复保护,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适度发展农文旅融合型产业。(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农业农村委;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文化旅游委等部门,有关镇街)

(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创造美好人居环境。

1.完善城市住房供应体系。

(1)补齐租赁住房短板。加快构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拓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渠道。将符合条件的市场租赁住房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持续优化公租房运营管理,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到2025年,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4000套(间)、人才住房763套。(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等部门)

(2)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加强市场调控和土地、金融等政策协同,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有效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妥善处置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问题,实现“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金融发展中心等单位)

(3)满足高品质住房需求。以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为导向,构建与人口、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住房供应结构。通过细分用地功能、完善设施配套、鼓励住宅小区商业与居住功能适度分离等方式,规划建设高品质住宅小区。新建居住建筑强调建筑退让及公共绿化景观打造,体现居住小区自然生态的城市界面。降低居住用地容积率及建筑高度,注重建筑形体和比例的协调,鼓励建筑顶部合理采用退台、收分的方式,塑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居住建筑风貌。(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

2.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

(1)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按照“应改尽改”原则,将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优先列为改造内容。到2025年,完成46个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小区改造。(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

(2)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坚持“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提升”,以社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加快绿色社区、完整社区建设。整合利用闲置土地、房屋等存量资源,依托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住房租赁和社区文化建设等工作,统筹推进文化、健身、医疗、商业等各类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丰富社区服务供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到2025年,建设5-6个口袋公园、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完成铜梁老城片区、晏渡片区用地面积约10000亩设施更新,完成5个片区棚户区、6个智慧小区、22个绿色社区改造,完成东门、飞龙、李家湾等老旧农贸市场提质升级改造,实现“超市化”。(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等部门)

(3)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党建+物业”社会治理模式,以街道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做到有物业服务就有党建引领,提升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物业小区党组织覆盖率,鼓励物业管理融入社区基层治理。(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各镇街)

3.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1)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新建庙坡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白龙小学附属幼儿园、大庙小学幼儿园等,接收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举办为公办幼儿园,提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结合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和城市发展规划,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新建白龙小学、淮远新区小学、金川大道延伸段小学、金豪家园小学等学校,有效缓解城区学位不足情况。积极推进铜梁中学淮远校区建设、铜梁一中扩建工程、铜梁二中扩建工程,提升高中学校的硬件条件。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支持在铜高职院校对标本科院校建设标准改善办学条件,升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引导院校积极对接我区产业集群,结合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健全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联动机制,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建立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推动智慧教育创新发展,积极实施智慧校园创新示范项目,到2025年建成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15所。完善智慧教育管理体系,扩大优质智慧教育资源供给,创新智慧教育教学模式,基本形成智慧教育新生态。(牵头单位:区教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民政局、区大数据发展局、区残联)

(2)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强化区级医院能力建设,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区中医院巩固三甲中医医院创建成果。完成区中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实施区人民医院精准医疗中心、区人民医院安居分院建设等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虎峰、平滩等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改造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诊疗设备,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等级评审,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推进生育全程服务,增加产科、儿科资源供给,实施区妇幼保健院托育中心建设工程,区妇幼保健院争创三级专科医院。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供给、老年医学科建设,支持提供安宁疗护服务,实施区中医院失能半失能老年护养中心建设工程。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美丽医院”,到2025年,“美丽医院”占比达到20%。(牵头单位:区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各镇街)

(3)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在城市小区推行小区互助养老点建设,推动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品牌化、社会化运营,形成街道、社区和家庭有序衔接、功能互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优化机构养老服务设施,推进敬老院和失能集中照护中心建设,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重点扶持发展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服务失能失智老人、方便可及的养老机构。(牵头单位:区民政局;责任单位:各镇街)

(4)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全区文化设施布局,突出高标准、现代化,重点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创建国家数字档案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功能提升。打造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创新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和新型演艺空间。(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档案馆,相关镇街)

(5)建设现代化体育强区。推动体育场地与城市绿地、城市线性空间、自然生态、商业文化体育设施等共建,建设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虎峰体育公园,升级改造区运动场。推进体育设施全民共享,继续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惠民工程。提升铜梁龙马拉松、中华龙狮大赛等赛事品质。引进重庆铜梁龙足球俱乐部,打造足球品牌。加快发展户外运动,推进“体育+”融合发展,打造户外运动目的地。(牵头单位:区体育局;责任单位:区教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金龙城建公司、玄天湖文旅公司等单位)

(七)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1)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水质目标管理和重点水域综合治理,强化河长制,做深做实“一河一长”“一河一策”“一河一档”,争创琼江、淮远河示范河流,综合运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等措施提高水环境质量。实施铜梁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区污水处理厂第四期扩建工程,补齐城镇污水管网短板,推进城镇雨污管网改造,推动“厂网一体”改革。到2025年,全区城市生活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完善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实现港口码头船舶污水垃圾接收设施全覆盖。全面摸清城市入河排污口底数,逐个制定整治方案,并建立治理长效机制。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严防反弹。进一步加强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保持水质100%达标。(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区水利局;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区城市管理局、区交通局、区经济信息委、高新区管委会等部门,相关镇街)

(2)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深化工业污染控制,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推动VOCs末端治理升级,推动水泥熟料生产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垃圾焚烧发电厂氮氧化物深度治理。深化交通污染控制,加快开展老旧柴油货车淘汰和治理,大力推广纯电动车,推动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公共领域用车纯电动化。深化扬尘污染控制,认真贯彻建筑施工现场扬尘控制管理相关标准,持续推行“红黄绿”名单分级管控制度,建设扬尘控制示范工地。深化生活污染控制,重点开展餐饮油烟抽测和智能化监管,加强露天焚烧污染管控,开展常态化巡查。强化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和联防联控,编制“一区一策”精细化管控方案,促进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公安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各镇街)

(3)防治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以持续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风险管控。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土壤环境风险。加强饮用水源地、太平生活垃圾填埋场、庆隆焚烧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周边土壤环境保护,实施常态化监管。推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与风险管控,持续提升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到2025年,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水利局、区城市管理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各镇街)

(4)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深化交通噪声防控,优化调整声环境功能区交通干线、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位,加强机动车噪声污染控制。加强夜间建筑施工噪声监管,落实城市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制度,依法严格限定施工作业时间,严格限制在敏感区内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夜间施工作业。持续推动城市建成区内的工业噪声污染源治理,减少城市建成区工业噪声扰民问题。严格控制生活噪声影响,巩固和深化安静居住小区创建成果,开展广场舞噪声、商业活动高音喇叭噪声、机动车噪声等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噪声问题。(牵头单位:区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区公安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等部门,各镇街)

2.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1)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制定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开展非化石能源和非碳能源替代方案研究,推广氢燃料、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替代能源,大力支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加快开展新型储能场景应用示范,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建设天府南至铜梁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融入川渝电网一体化发展,提速建设文曲220千伏、高新区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持续增强电力供应能力。有序推进页岩气开发及利用,适时启动燃气轮机发电项目,构建区域能源协调保障体系。(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

(2)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严格节能审查,充分发挥审批环节的源头控制作用。落实产能置换政策,指导有色金属、石化、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领域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业革新和数字化转型,积极创建碳达峰试点园区。加快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绿色转型,提升服务业低碳发展水平。(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区经济信息委、区生态环境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

(3)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推动太阳能、再生水等应用,鼓励使用环保再生产品和绿色设计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品和包装用材消耗。倡导绿色装修,鼓励选用绿色建材、家具、家电。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生活垃圾源头治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建立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科学制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因地制宜建设步道和绿道,全面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改造提升城市步行街。深入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优化交通出行结构,鼓励公众选择公共交通、步行等出行方式。(牵头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交通局、区经济信息委)

(八)提升城市人文品质,彰显多元文化内涵。

1.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1)加强系统保护与研究。严格实施《重庆市安居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镇、传统风貌区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依存的自然山水环境。开展全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建设历史文化资源信息库,增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保护重点和保护要求。保护各级各类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加强预防性保护、日常保养和保护修缮。保护已批准公布的市级历史建筑,及时加固修缮,消除安全隐患。持续完善铜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实施动态管理。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发挥其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相关镇街)

(2)开辟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有序梳理全区文物资源,推进实物与数字保存相结合,建立文物资源数字信息库。创建市级文物安全示范区。深入推进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加强石窟寺修缮、保护和研究。进一步完善博物馆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建设龙文化展览馆、习字文化陈列展览馆,提档升级铜梁博物馆旧石器“铜梁文化”展厅。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村社、进景区,开展非遗传承系列主题活动。推出非遗文化线路,积极发展文化遗产研学游、体验游、休闲游,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旅游资源转化。(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教委、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安居华夏文旅公司,相关镇街)

(3)融入城市建设。围绕“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留改拆增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稳妥推进城市更新。划定各类文保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区等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和必要的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加强预防性保护、日常保养和保护修缮。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安居历史文化名镇、民主路传统风貌区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保护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延续历史风貌。加强多种形式应急力量建设,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提高对历史文化资源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龙文化为引领,以景区、城市、乡村为载体,构建北部“大人文”文旅发展片区、中部“大休闲”文旅发展片区、南部“大生态”文旅发展片区。(牵头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文化旅游委)

2.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1)打造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以城区为核心,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功能融合。实施“结对子、种文化”工程,推进单位与街道社区、文化馆与基层文艺骨干、专业艺术院团与民间艺术团体、图书馆总馆与分馆结对子,通过培训、讲座、互动体验、文艺活动等方式加强公共文化互促共建,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文联,相关镇街)

(2)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立足铜梁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围绕“活力龙乡·美好铜梁”全域形象定位,安居古城、巴岳山玄天湖旅游度假区2大国家级品牌,“龙灯龙舞、安居古城、生态原乡、少云故里”4张名片,构建铜梁全域“1+2+4”品牌营销体系。通过非遗村、非遗工坊等建设一批非遗体验场所,推出一批优秀的非遗文创商品,培养非遗文旅融合新品牌。(牵头单位: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文联,相关镇街)

(3)弘扬铜梁人文精神。深挖铜梁历史文化、城市内涵、人文精神,创作一批优秀的原创歌曲、戏曲、舞蹈等。依托铜梁历史名人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创作一批反映本土题材的文艺作品。利用安居古城历史底蕴,打造一场安居古城山水实景剧;用好“铜梁龙”金字招牌,提档升级“追梦·铜梁龙”“龙之舞”“焰火龙”等精品节目,创作更多高质量精品力作,努力推动铜梁龙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文联、华夏文旅公司、玄天湖文旅公司、相关镇街)

3.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1)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领先、富有创意,开放共融、创新活跃,具有铜梁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演艺、动漫游戏、数字影音、数字媒体、新型阅读、时尚娱乐、创意设计、当代艺术、工艺美术、文化用品装备等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提质增效。以龙文化产业为抓手,持续做强龙灯彩扎产业、孵化龙文化创意产业、完善龙舞表演产业链,构建以龙文化为主题的铜梁龙文化产业园。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升级文化产品供给,形成特色化、创新化、规模化文化产品供给体系。(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级有关部门、相关镇街)

(2)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原则,深度挖掘人文资源,把龙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着力打造龙游世界主题乐园。利用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人文场馆、老旧厂房等拓展文化空间,开展文化旅游,做大做强龙文化文创产业。通过规划、建设、经营植入新兴业态,培育发展富有地域文化特色、蕴含本地文化元素、彰显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旅游精品,形成体现铜梁特色的文旅融合产业体系。(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玄天湖文旅公司、安居华夏文旅公司、各镇街)

(3)推动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发掘城市文化资源,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围绕“活力龙乡·美好铜梁”主题,进一步提炼和创作文化旅游形象展示符号系统,并应用到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打造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的山水人文城市。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为抓手,升级迭代商圈、商业街、商业体和夜市,面向国内市场打造一批优质演艺、民俗体验、康养旅居、红色旅游、农耕研学和龙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淮远古韵音乐小镇建设。推动文化与时尚深度融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商业价值,鼓励打造一批优质文化内容与服饰、餐饮、康体、社交等业态深度融合的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地。(牵头单位:区文化旅游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责任单位:区商务委等部门,各镇街)

(九)提升城市韧性水平,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1.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1)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提升铜梁“水利网”,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建成一座水库--同心桥水库,基本建成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铜梁片)两条干线--太平干线和同心桥分干线,全面构建小北海、太平、同心桥水厂加高楼、维新智慧水厂的“3+2”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建设提升“通信网”,推进5G、千兆宽带等基础网络建设,加快完成光纤网络改造升级。“十四五”末,全区建成5G基站2075个,5G网络城区覆盖率达到99%,农村重点区域覆盖率达到95%,千兆小区和千兆园区基本全覆盖,数据中心服务器规模达200台。建设提升“能源网”,推动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及配套500千伏线路工程、文曲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淮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白龙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盘石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电力工程建设;加快川气东送二线天然气管道、渝西页岩气开发配套管网工程等输气管道建设。建设提升“安全网”,加强消防队站、消防训练基地、消防水源等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民防空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紧密结合和军民兼用,强化对桥梁、隧道等重要基础设施及高层建筑的加固改造,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给排水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牵头单位:区水利局、区大数据发展局、区消防救援支队、区经济信息委、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人民防空办、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

(2)统筹城市地下设施建设。全面开展排水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电力管线、通信管线等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摸清设施种类、构成、规模、功能属性、位置关系、运行安全状况等信息。完成城区第二、三片区排水管网整治,完成城区管网、窨井盖精细化排查,建立GIS等智慧排水系统,完成城区再生水利用项目。加强城市管线综合管理,开展铜梁区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布局管廊系统,统筹各类管线铺设。全面应用重庆市城市管线综合服务“e呼通”平台城市管线防挖掘系统,借助管线工程挖掘沟通、管线同步建设协调、施工场地管线现状图会签、管线保护协议管理、管线迁改管理、管线竣工图上传六大功能,重点解决因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管线挖掘事故和“马路拉链”问题,进一步强化管线安全管理,使行业主管部门、管线权属单位、建设施工企业等相关方共同参与到项目建设管理中,规范建设行为,保障管线安全。(牵头单位:区住房城乡建委;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城市管理局、区经济信息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水利局、区公安局、区人民防空办、高新区管委会、淮远新区管委会)

2.强化城市风险防控。

(1)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按照国务院普查办安排部署,高质量完成铜梁区调查和评估区划任务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普查成果落地应用。贯彻落实“十五条硬措施”,以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抓手,强化常态“日周月”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汛期防洪薄弱点及各类灾害隐患点巡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置。(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区安委会成员单位,各镇街、相关管委会)

(2)加强风险监测预警预报。全面推进预警管理体系建设,压实风险监测预警属事属地责任。按照“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编制预警信息发布规范,将气象预警转化为行业、镇街行动指令。同步开展全区预警发布系统智能升级,通过预警阈值与行政指令及其相应接收对象的自动匹配,实现行业、镇街预警信息多级同步智能发送。切实增强灾害预警发布的针对性、权威性、时效性,确保预警信息收得到、看得懂、能管用。(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区减灾委成员单位,各镇街、相关管委会)

(3)强化城市风险动态管控。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汛前准备检查、汛中重点督查,及时开展督促整改。按照“1+7+N”会商研判制度,组织开展各重要阶段趋势分析,重点抓好各灾害性天气过程的临灾会商、指挥调度和应对部署。(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区减灾委成员单位,各镇街、相关管委会)

3.提升城市应急能力。

(1)完善事故灾害救援处置体系。修订完善《重庆市铜梁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暂行)》,建立《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现场指挥官制度》,制定《事故灾害应急处置现场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各类救援力量的现场处置职责,规范现场处置流程,强化救援现场的管理。(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区消防救援支队等单位,各镇街、相关管委会)

(2)形成应急准备和响应合力。统一规划管理全区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加强各级各队伍之间的联动。完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队伍能力,配齐配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人员,构建结构合理、梯次完备、衔接有序的人才格局。依托区内现有学校操场、应急避难点、广场等公共资源,在全区规划布局2个左右临时起降点。按照“大应急、多灾种、综合性”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发展方向,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提高应对处置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和水平。(牵头单位:区应急局;责任单位:区消防救援支队等单位,各镇街、相关管委会)

(3)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水平。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完善先期处置、扩大响应、响应终止和信息发布流程。提升智慧医疗服务管理质量,打造铜梁区医疗健康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整体迁建区疾控中心,加强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完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布局“平疫结合”方舱设施。强化疫情应急物资和应急装备保障,实现卫生应急队伍装备标准化,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牵头单位:区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委等部门,各镇街)

五、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城市更新提升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统领作用,统筹协调、指挥调度、部署推进全区城市更新提升工作。区城市更新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和办公室日常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和调度会议,通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对城市更新提升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牵头单位是本地区城市更新提升各项任务的责任主体,也是实施主体,要结合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任务分工及完成时限要求,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措施,细化分解责任,“定人、定责、定目标、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确保城市更新提升工作科学、有序、协调推进。

(三)强化工作机制。加强城市更新提升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各牵头单位每月25日前向区城市更新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报送情况将作为督导检查、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根据工作安排,定期开展城市体检,将梳理出的城市发展存在的短板,实时更新纳入城市更新提升重点项目库,整体推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

(四)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扩大资源配置半径,做好城市更新提升项目要素保障和资金平衡,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整合财政资金,拓宽投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弥补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提升项目建设。

(五)强化督查考核。各牵头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梳理解决矛盾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计划、按要求加快推进。区政府办督查室要加大工作检查力度,加强城市更新提升工作的检查督导,对工作中出现的行动迟缓、互相推诿等问题进行通报,并将检查结果报区考核办,纳入各部门年度工作考核。

(六)强化宣传引导。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城市更新提升措施及成效,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宣传引导,全面提高社会公众认识,激发广大市民参与热情,营造全社会群策群力共谋城市发展的良好氛围。





文件下载:

部门解读:

一图读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小龙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