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部门街镇

你好登录 注册无障碍关怀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重大决策预公开>重大决策草案

重庆市铜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征求意见稿)

日期:2021-09-09



重庆市铜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2021-2025

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铜梁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二〇二一年

第一篇“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思路目标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 1

第一节 发展现状 1

第二节 发展环境 4

第二章 总体要求 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6

第二节基本原则 7

第三节发展目标 8

第二篇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2

第三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2

第一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12

节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13

第三节 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3

第四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5

第一节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15

第二节 加快城乡协同发展 16

第三节 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 17

第五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19

第一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9

第二节 扩面农村三变改革试点 20

第三节 推动三社融合发展 20

节 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1

节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22

节 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 23

第三篇 夯实基本产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5

章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 25

第一节 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 25

第二节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 25

第三节 提升高效粮油保障能力 26

第四节 提高绿色蔬菜保供能力 27

第五节 稳定生猪保供能力 28

第六节 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29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30

第一节 推动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30

第二节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32

第三节 聚力发展精品乡村旅游 33

第四节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 34

第五节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5

第六节加强农产品品质品牌建设 37

章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39

第一节 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39

第二节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40

第三节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41

第四节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41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42

第一节 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 42

第二节 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43

第三节 激活农民财产增收潜能 43

第四节 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 44

第四篇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45

第十章 统筹全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 45

第一节 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 45

第二节 分类推进村庄发展 46

第十 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46

第一节 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47

第二节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47

第三节 强化农村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8

第四节 加快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 49

节 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 49

第十章 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51

第一节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52

第二节 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52

第三节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53

第四节 提升农村养老托育服务 54

第五节 强化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供给 54

第十三章 构建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 55

第一节 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 55

第二节 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 56

第三节 深入推进农商对接互联 56

第四节 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 57

第十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57

第一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58

第二节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60

第三节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61

第四节实现生态资源价值显化和增值 62

第五篇 建强基层组织,推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63

第十章 抓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63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63

第二节 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64

第三节 扎实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64

第十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65

第一节 培育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 65

第二节 构建多层次乡村人才队伍 65

第三节健全乡村人才振兴机制 67

第六篇强化基层治理,建设善治乡村 69

第十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69

第一节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69

第二节 提升镇村为民服务能力 70

第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71

第一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71

第二节 弘扬乡村优秀文化传统 72

第三节 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73

第七篇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74

第十章 强化规划领导 74

第一节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74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75

第三节 动员社会参与 75

第四节 强化法治保障 75

第五节 加强规划管理 76

附表 77

铜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重点项目表 77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重庆市铜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第一篇“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思路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对“三农”工作的新要求,奋力开创铜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铜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重庆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大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狠抓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先后入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区、全国乡村振兴先锋十大榜样、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市乡村组织振兴试验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2020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89.35亿元,增长22.9%;农业增加值59.56亿元,增长4.5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27元,增长7.3%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现行国家扶贫标准,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443112473名建卡贫困人口均高质量脱贫,人均纯收入达13789元,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5个市级贫困村全部提前摘帽,并规划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坚持系统思维、融合发展,着眼基本面、不撒胡椒面,整合资金要素,全面推进乡村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区累计建成“农村四好路”、入户便民路4318余公里,农村公路组组通100%,农户饮水安全率达到100%,农村薄弱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4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

基本产业更加壮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推动精品粮油、精品蔬菜、精品水果、精品养殖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粮食、蔬菜、特经作物、水产养殖面积分别达到82.45万亩、34.88万亩、14.5万亩、6.2亩,生猪年出栏量达45万头,家禽年出栏量达500万羽,成功打造“铜梁莲藕”“原乡小艾”“铜梁龙柚”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5家,建成玄天秀水生态画廊、安居古城、荷和原乡、西郊花语悠游谷等一批精品乡村旅游景区。

基层组织更加牢固。扎实推进全市乡村组织振兴试验示范区建设,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抓好“带头人”“年轻人”,全面推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动态回引本土人才669名,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回引2.8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建设示范党组织93个,改造提升村级便民服务中心266个,建成乡村振兴“会客厅”8个,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82个。建立少云志愿服务组织800余个,发展注册志愿者约13万人。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坚持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文明建设、乡村治理、农民增收相结合,全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畜禽养殖循环化改造率100%,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村庄清洁行动覆盖率100%。全覆盖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乡村实现由“一处美”到“处处美”、“一时美”到“时时美”

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扎实开展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区建设,大力实施“五治五力”提升行动。全覆盖建立区、镇(街)、村三级社会治理指挥中心,打造“开英调解室”“少云理事堂”“乡村振兴理事会”等特色品牌,推行“法律工作者驻村”制度,深化“五风浸润”工程。

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成效显著。按照“串点连线、成片扩面”思路,建成120平方公里的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规划建设安居、淮远2个示范片和5个市级脱贫村及少云村、三品村等7个示范村,加强公共空间管控,提升人居环境,聚焦产业发展,逐步建成农村景观一流、农业产业一流、示范效应一流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

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区试点全面完成,“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发展惠及7.7252万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基本消除。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有序开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构建。

农村民生显著改善。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747元增加到2112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59:1下降至2.01:1。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家政策导向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稳定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作为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着力补短板、锻长板、筑底板;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从区域发展战略看,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给铜梁农业农村发展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推动“融城”“融边”协调发展,有助于全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充分释放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潜能。从技术创新看,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攻克“卡脖子”技术、打好种业翻身仗和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必将为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深度赋能。从自身发展看,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丰富经验;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和实力保障;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必将纵深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城乡资源要素活力。

同时,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要素约束偏紧,统筹保供与增收、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考验。长期以来铜梁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历史欠账多,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面临新的压力。我区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业机械化水平、乡村数字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亟需加快提升,产业链条不完整,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新的难题。

谋划推动我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铜梁区情农情,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在应变局开新局中,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压舱石”和“战略后院”作用,稳住农业基本盘,切实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在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牢牢把握结构性调整这个战略方向、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提升乡村消费,使广大城乡“循环”起来。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中,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势,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抓好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优化全区农业农村布局,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补短板锻长板筑底板,逐步缩小工农和城乡差距。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发力基础设施、基本产业、基层组织、基层治理,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全市“一区两群”,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际大都市后花园和全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业农村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整体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协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政策供给,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加快补上农业农村短板。

——坚持深化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节发展目标

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轴线上关键节点城市以及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作用,按照“五年重大进展、十年显著见效、十五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到2025年确保实现“一个衔接、赶超、三个突破”,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民收入赶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农民收入增速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面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全面建成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稳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肉类、蔬菜产量保持稳步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5.1万吨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75万吨,生猪出栏量达到50万头以上。

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优化升级,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

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村庄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交通、供水、能源、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巴渝美丽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引领示范作用逐步彰显,全区农业农村发展更加协调。

乡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10%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建成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宜居乡村。

乡村治理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提升,农民法治意识、乡风文明程度较大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充分发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和谐稳定。

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农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绝对额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下降到1.95:1

专栏1铜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5

指标

属性

备注

农业高质高效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万吨

35

35

约束性


2

肉类总产量

万吨

5.44

8

预期性


3

蔬菜总产量

万吨

73.98

75

预期性


4

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

59.56

68

预期性


5

畜牧业综合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44.46

50

预期性


6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1.43:1

2:1

预期性


7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

亿元

26.73

35

预期性


8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

60

预期性


9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48.05

55

预期性


10

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

%

54.22

67

预期性


11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216

0.56

预期性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99.8

99.8

预期性


13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6.1

96.1

约束性


乡村宜居宜业

14

农村公路(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畅率

%

100

100

预期性


15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9

93

预期性


16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30

35

预期性


17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

%

95.85

应改尽改

预期性


18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32.93

35

预期性


19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69

78

预期性


20

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

%

62

70

预期性


农民富裕富足

21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127

31043

预期性


22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

-

2.01:1

1.95:1

预期性


23

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

33

90

预期性


24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

133

150

预期性


25

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

6.4

8.5

预期性


到2035年,全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建立,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高品质宜居乡村基本建成,农村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篇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尽快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

第一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标对表中央和市级政策举措,分类、有序、逐项调整优化全区现有帮扶政策。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实现应兜尽兜。落实好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优化产业、就业、金融、消费等发展类政策。继续维持对5个市级脱贫村的强化财政保障能力政策。研究制定一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举措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建立健全易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级分层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拓展残疾儿童受教育途径。落实医疗救助分类资助政策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常态化开展农村住房安全排查、鉴定、改造等,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掌握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落实公益性资产管护主体、责任人和管护责任。加大创新探索力度,明晰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用好资产收益。对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节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依托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完善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帮扶。分层分类实施帮扶,对有劳动能力人群坚持开发式帮扶,对丧失劳动能力人群强化保障性兜底帮扶。贯彻执行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政策,明确医疗费用救助标准。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落实困难群体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第三节 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全区范围内,按照“先行示范类”“重点帮扶类”“积极推进类”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力争到2025年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并在主城都市区、成渝中部地区形成示范效应。“先行示范类”以乡村振兴示范片所在镇街及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镇街为主,高起点、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农村改革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达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重点帮扶类”以原市级贫困村所在镇为主,重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足用好帮扶政策,以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其余镇(街道)为“积极推进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加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按照“抓重点、求突破、见效果、树样板、出经验”和“学有经验、看有亮点、晒有形象”要求,高标准打造14个乡村振兴示范镇(街道)、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社区),积极争取打造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持续推动原5个市级贫困村乡村振兴,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样板。对原市级贫困村所在镇及原市级贫困村、少云镇少云村和大庙镇三品村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鼓励各镇(街道)根据自身实际,规划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社区)。

第四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先行先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建设城乡融合示范区。

第一节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全面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落户限制。制定出台农业人口转移进城引导政策推动本土人才回乡和城市人才入乡。鼓励原籍高校毕业生、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等群体回乡创业兴业,探索符合条件的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模式、将乡村发展需要的特殊人才吸纳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机制。继续开展本土人才回引计划鼓励教师、医生和农牧等专业技术人才入乡工作。

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权益。加快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完善农村土地房屋登记数据库。整合资源建立农村权益流转退出交易、抵押信息服务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和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退出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具体办法,建立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化退出补偿联动机制。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制定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实施办法,探索建立在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决议的基础上,有偿适度放开外区域人口向本集体经济组织转移,获取成员身份的办法。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参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合伙企业)探索集体经济入股、退股路径,盘活农村资产、畅通要素保障机制。

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完善审批实施程序、节余指标调剂及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规范征地程序。强化乡村用地供给,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发展乡村产业。优化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用地。以镇(街道)或村为单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腾挪空间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创新乡村振兴用地方式,鼓励探索分散布局用地管理模式。

第二节 加快城乡协同发展

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探索多元化合作改造模式,探索在政府引导下村集体资产与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合作开发城中村的模式和机制,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三方共享的城中村改造利益分配机制。采取PPP模式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土地一级开发整理和安置房屋建设。实施灵活多样改造形式。实行一片一策一方案,因地制宜实施拆建或改扩建等,增加公共空间与配套设施,提升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

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设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安居示范片、淮远示范片城乡协同发展先行区,加大政策倾斜,强化资金聚集,深入推动农文商旅体养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培育精品特色小镇。依托安居古城建设,加快发展北部农文旅融合小城镇。围绕做强高新区大庙组团,培育建设南部现代制造业集聚小城镇。夯实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产业基础,规划建设西部城乡融合发展小镇。开展多元化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完善村庄规划编制,探索“一村一策”,推进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持续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巴蜀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区。

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统筹规划城乡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市政等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优先保障聚居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四好农村路”加粗加密和泥结石路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实施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大对农村薄弱电网改造力度。加强城乡无障碍设施建设和设施适老化改造。建立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资源、模式和手段逐步向乡村延伸,合理确定城乡基础设施统一管护运行模式。

第三节 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

积极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强化区域联动、资源要素共享互通,积极融入国家优质粮油保障基地、国家重要生猪生产基地、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优质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安岳潼南优质柠檬产业区、长江上游渔业产业带,融入“成渝麻辣经济走廊”、川渝特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联合大足、资阳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合力打造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强化成渝农业科技协同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资源。整合成渝农业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加强与四川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通过委托或者联合技术改进、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方式,建成一批农业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基地。

加强成渝农产品市场联动积极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做强地理标志农产品,依托巴味渝珍、天府龙芽等特色品牌及“川菜渝味”等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铜梁莲藕”。强化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积极参与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天府(四川)田园农业博览会等农业展览会。

融入成渝农业协同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主动融入成渝主轴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渝遂绵现代高效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川南渝西丘陵山地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示范区、美丽巴蜀宜居乡村示范带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休闲乡村、特色小镇、农业主题公园,打造乡村旅游样板区。

积极融入一区两群率先融入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加快壮大精品粮油、精品果蔬、精品养殖、精品乡村旅游等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精品农业、景观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慢食、慢享、慢城、慢生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巴蜀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区。

第五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效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释放和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全面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有关政策,保持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巩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建立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完善规划,制定基准地价,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推进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闲置镇(街道)企业用地、废弃的集体工矿、废弃公路、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创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方式,探索点状供地和混合用地。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实现形式,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

第二节 扩面农村三变改革试点

总结推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经验,持续扩面深化,鼓励具备条件的镇(街道)全域推进,力争到2025年农村“三变”改革试点覆盖50%以上行政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股权管理,探索集体经济组织人力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机制,完善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特色种养、物业经济、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三变”改革。探索“三变+特色产业”“三变+集体经济”“三变+乡村旅游”等实现形式,丰富和拓展农村“三变”改革方法路径。规范收益分配,探索建立固定分红、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实物分红等分配方式,加强分红监督管理。

第三节 推动三社融合发展

探索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社融合发展新机制,推动“三社”在组织形态、生产经营、利益联结等方面融合发展,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推动重庆农商行下沉金融服务,助力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试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提升供销社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农产品流通服务能力。实施“三社”融合主体培育工程,加强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培育建设基层社示范社达到14个,培育1个国家级示范社、10个市级示范社。

节 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坚持小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提升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能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加强小农户科技装备应用,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以国有公司推进统一品种、统一品质、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营销“六统一”示范带动,引导小农户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发展“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公司”等模式,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提高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适应小农户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加快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小农户覆盖,鼓励小农户开展网络购销对接。稳定完善小农户土地政策,健全针对小农户补贴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小农户水平,加快构建扶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

节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完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种粮大户补贴。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善“两区”支持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畜牧良种补贴,扩大有机肥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等补贴试点。

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把“三农”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制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到2025年全区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下,继续发行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投放当地,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到村,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完善“三农”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开展农业设施和地上附着物抵押融资试点。建立健全信贷风险担保机制,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支持发行乡村振兴债券及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绿色债券。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作用,保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稳定。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稳步扩大稻谷、玉米、马铃薯、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保险覆盖面,因地制宜开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

节 加强农业对外开放合作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全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深入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新(重庆)农业合作示范项目建设,立足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优势,加快农产品贸易等领域对外合作步伐,全面提高对外合作质量和效益。抓住“渝新欧”等国际贸易大通道建设机遇,把精品水果、花卉苗木、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推出去。抓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机遇,加强与周边和发达地区的农业合作,利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轴线上关键节点优势,构建铜梁与成渝主城区直供新通道,着力打造辐射成渝两地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与发达省市和地区农业合作,吸引东部企业到铜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基地。

强化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国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积极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新技术,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推广应用。加大国外先进技术、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和现代服务的引进力度,力争在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畜禽标准化养殖、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冷链保鲜与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现有农技推广机构、人员与国外科研院所、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的学习交流,选派农业技术人才参加国际农业技术交流会、培训,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考察指导,促进双向交流合作。

加强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力度。搭建农业招商引资平台,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重大乡村振兴招商引资项目库,多形式、多平台开展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加强驻外地商会和外省(自治区、直辖市)驻渝商会、涉农协会、农业企业沟通协调,营造纵横交错、政商互动的开放合作网络化生态。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开展实打实对接、点对点洽谈。积极创造条件,以技术合作为基础推动外资项目引进,提升农业农村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篇 夯实基本产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章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粮食面积、产量只增不减,“米袋子”“菜篮子”货足价稳。

第一节 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管制,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加强和改进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健全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机制,构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和执法监督。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保水保肥和控污修复,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第二节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宜机化改造

围绕“藏粮于地”,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种子基地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千年良田”建设工程。加强农田宜机化改造,采取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等措施,改善机械化生产作业条件,实现100%满足机器作业。以“七化”为目标,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加强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和全程监管。完善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健全高标准农田改造更新机制集中连片,整村推进虎峰、蒲吕、二坪、高楼、永嘉等镇(街道)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大力推进宜机化改造

第三节 提升高效粮油保障能力

建设优质粮油生产示范基地。继续抓好以水稻、油菜、玉米等为重点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坚持“稳面积、调结构、提单产”,加快优质粮油稳产保供能力建设。“十四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82.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35.1万吨以上,油菜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9.5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3万吨以上。引导鼓励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田等形式,建立自营粮油基地;鼓励有基础、有优势的镇街通过成立粮油专业合作社,发展粮油种植大户,形成一批优质品种基地,提高粮油优质率。支持土桥、西河、侣俸、平滩、太平、旧县、虎峰、大庙、永嘉、少云等10个镇街建设优质粮油生产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区建成规模化优质稻种植基地2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基地达5万亩。创建特色加工稻油生产基地加强与重庆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筛选不同功能的水稻、油菜品种,加速“珍、稀、特、优”稻油资源的利用,开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2025年,建成特色加工稻油生产基地3个,基地面积达1万亩以上。打造粮油旅游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构建“稻—油—游”模式,加强稻油体验活动创意、农事体验、乡土文化开发,将农产品生产与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综合服务有机结合,实现各种业态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打造稻油旅游综合示范基地2个。

第四节 提高绿色蔬菜保供能力

发挥铜梁作为重庆市蔬菜保供重点区县优势,做好重庆市的优质蔬菜供应。按照生产智慧化、产业链条化、产品品质化、业态多元化要求,继续夯实牧堂纯农业公司、绿油坡蔬菜有限公司,永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蔬菜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产业区域联动,推动形成多镇连片发展,培育壮大蔬菜产业集群。引进一批高产、优质、防病虫害的蔬菜新品种,加快绿色种植、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推广,建设高端蔬菜大棚、智能温室等设施,建设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延伸蔬菜产业链条,加强蔬菜产业逐步向初加工、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强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重点发展莲藕等特色蔬菜产业,引进莲藕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鼓励莲藕水稻轮作、莲藕鱼虾混养的融合发展模式。力争到2025年,全区蔬菜(包括莲藕)播种面积达到35万亩,年总产量达到75万吨。

专栏2 壮大蔬菜产业专项工程

1、建设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2025年,全区创建蔬菜产业特色镇(街)5个,改造蔬菜基地1万亩,新建蔬菜标准化基地1.5万亩,标准化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9万亩以上。辐射带动全区蔬菜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种植35万亩以上。

2、打造莲藕特色生产基地以土桥、侣俸、太平、平滩、双山、小林等镇为重点,建设莲藕产业核心示范片2万亩,辐射带动旧县、石鱼、虎峰、福果等镇(街道)种植莲藕3万亩。到2025年,全区莲藕种植规模持续发展壮大,力争莲藕种植面积达10万亩,实现年产量18万吨,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莲藕生产基地。

第五节 稳定生猪保供能力

稳步提升生猪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在稳产保供前提下,实现由小散养殖向标准化养殖转型,由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到2025年,全区生猪出栏稳定在50万头左右。建设生猪良种繁殖基地,围绕铜梁生猪产业集群发展思路,构建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提升主要品种核心种源自给率和育种企业竞争力。实施生猪养殖场提升工程,优化养殖规模结构,引导支持小散养殖场(户)升级改造,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科学高效饲养技术,淘汰粗放养殖模式,促进生猪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形成铜梁特色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农牧业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并进行示范建设、经验推广。健全生猪疫病防控体系,依法督促落实养殖、贩运、屠宰加工等各环节从业者动物防疫主体责任,提升疫病防控能力,配置动物卫生、防疫、检疫及生产发展服务各项硬件设施,搭建信息化监测平台,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建立完善村级防疫队伍。

专栏3稳定生猪保供能力系列建设工程

1.标准化规模示范养殖场建设工程。在铜梁平滩、少云、安溪、侣俸、高楼、围龙、西河等镇建设一批养殖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养殖自动化程度高、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高等在全区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力争到2025年,全区发展高质量标准化示范养殖场31个。

2.建设生猪良种繁殖基地项目。鼓励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合理布局建设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全面提高全区生猪良种覆盖率。推进种猪繁育场建设项目,到2025年,建设存栏3000头能繁母猪的种猪场3个。

3.标准化畜禽集中屠宰厂建设项目。新建独立检疫检验室、污水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置、冷链配送车辆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

第六节 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

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智慧气象建设,进一步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提高信息获取、远程会商、公众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完成各镇(街道)街道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完善进村入户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机制,实现村级预警工作站全覆盖。壮大应急救灾队伍,强化提高救灾人员的业务技能。建设联通市级、区级、镇(街道)(街道)、村四级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开展手机移动报灾APP应用。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防灾避灾抗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提升收储调控能力。落实“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和“菜篮子”产品储备制度。扩大收储能力,科学设计仓储总量。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构建集生产、收购、储存、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粮油流通体系。进一步健全应急体系,稳步扩大应急供应网点、应急加工企业、应急配送中心、应急储运企业和主食加工企业规模,有效保障全区商品供给。落实“菜篮子”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制度,健全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主要“菜篮子”产品信息监测队伍,做好“菜篮子”产品信息采集工作。

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健全农业安全生产制度体系,推动农业企业建立完善全过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实施农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有效防范遏制渔业、农机、农药使用、畜禽屠宰等重点领域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农机安全生产,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加强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培训指导。推进畜禽屠宰行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立足规模化、品牌化、融合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推动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果业转型升级。加大国内优良品种及无毒种苗引进、筛选和培育,研究开发工厂化、标准化果苗繁育技术,示范推广优良品种,改善和优化果树品种结构。提升水果生产技术水平,加快水肥一体化、立体喷滴灌系统、太阳能杀虫灯、地膜覆盖除草等技术的研究推广。推进特色水果生产基地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发展优质经果向果干、果汁、水果酒、营养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推动优质经果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广树下养鸡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都市果业,改变传统果园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形成赏花品果、采摘游乐、生态示范、科普教育、研学旅行、休闲度假、生产创收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采摘果园。到2025年,全区果园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产量达12万吨。

促进花卉苗木提质增效。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改造名特优新苗木基地,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建设完善以桂花为主的绿化苗木生产基地,壮大以紫薇为主的彩叶苗木基地。建设特色品种资源保存基地。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高附加值的苗木花卉,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种植基地与品种保护基地,全力打造西部最大的单体三角梅生产基地、西部最大的彩色苗木基地、西部最大的玫瑰生产基地。构建现代化苗木花卉产业体系。完善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产业服务体系,拓展产业功能,加快花卉信息、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稳定2.5万亩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做强特色养殖产业。重点在土桥镇、少云镇、双山镇、小林镇等地布局肉兔、林下生态鸡等畜禽养殖业,以土桥镇“兔管家”肉兔养殖综合示范项目为重点,利用“兔—沼—果(树、菜、草)”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建设生态肉兔养殖基地,力争到2025年建成年出栏500万只的肉兔养殖基地。在巴川街道、平滩镇、围龙镇、少云镇等地发展观赏鱼、稻虾综合种养、乌鱼等水产养殖业。力争到2025年,乌鱼养殖面积扩大到4000亩。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围绕“一镇一特”“一品一特”“一特一片”产业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强化市场引导,推动各镇街因地制宜发展个性鲜明的特色产业。积极创建国家级、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努力打造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力争到2025年,各镇街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别形成2-3个特色产业集群,各产业分别拥有1个以上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逐渐完善。

第二节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大力推动精品粮油、精品果蔬、精品养殖等优势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向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发展。依托铜梁粮油、莲藕、蜜柚、艾草、茶叶、肉兔、家禽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促进铜梁特色农产品资源深度开发,进一步完善包含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以铜梁高新区大庙组团为重点,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支持农产品生产主体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大力推动已有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财政专项扶持,重点支持经营效益好、吸纳就业多、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专精特新”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5%以上。

专栏4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计划

1.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产业培育计划。依托龙头企业,构建从优良品种选育、标准化种养、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到现代物流的技术链。力争到2025年,在全区培育15亿元级、51亿元级的农业龙头企业。

2.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精深加工产业培育计划。鼓励和支持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好农产品保鲜、贮藏、烘干、分级、包装等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到2025年,具有精深加工产业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达到500家。

3.行业领军加工龙头企业引进计划。以粮油、莲藕、蜜柚、艾草、茶叶、肉兔、鹌鹑材等特色农产品为引进导向,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休闲食品、调理食料、滋补养生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力争到2025年,引进行业领军龙头企业20家。

第三节 聚力发展精品乡村旅游

深入实施“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实施“文化+”“旅游+”“体育+战略,加快文旅体高质量融合发展,打造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提档升级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区、景点。推进安居古城提档升级,发展精品乡村旅游,推进文旅体融合,着力办好龙文化主题品牌赛事,积极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精心打好“乡愁”牌,唱响“原乡风情·大美铜梁”。挖掘整合玄天秀水生态画廊、安居古城、荷和原乡、西郊花语悠游谷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以荷和原乡为蓝本,沿西郊旅游环线,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发挥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的带动作用,打造乡村旅游聚集区,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村镇、园、农庄)。积极参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旅游快速路环线,连接合川钓鱼城-安居古城-大足宝顶-铜梁土桥(西郊花语悠游谷)。重点发展农事体验、采摘观赏、观光垂钓、产品加工等方面为特色的农业观光休闲产业、以文化养心、温泉养生、智慧养老为特色的康养农业,通过农业产业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打好“龙文化、乡愁、生态、红色”四张牌。到2025年,全区新增精品农业示范园区7个,精品民宿15家,精品农家乐7家,休闲观光农业产值突破35亿元。

第四节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

加快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市场主体到乡村布局。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大力培育农产品产业化运营主体,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销售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推动小微农产品生产主体与各类电商大平台的低成本精准对接。持续开展品牌农产品网销行动,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培育壮大网销品牌。发展壮大黄桷门电商直播带货基地,积极开拓批发电商、分销电商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打造一批重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完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推进“快递进村”。加强农产品网络零售数据监测,健全市场信息服务和反馈机制,推动数据信息指导生产、引导市场和服务决策。大力推进农商互联,推广农超、农企、农社、农校等形式的产销对接。力争到2025年,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增加到1000户以上,涉农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递增20%以上。

第五节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鼓励农民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支持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增强农民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升指导服务水平,到2025年,培育农民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5个,市级示范社32个。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完善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引导广大农民和各类人才创办家庭农场,把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和专业大户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到2025年,全区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专业大户达到1000家,大型休闲农庄15个。强化家庭农场指导服务,鼓励家庭农场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开展标准化生产。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建国家、市、区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积极推动企业挂牌上市,打造知名企业品牌。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5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80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农资供应、良种繁育、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加工储存、废弃物处理、生产托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动培育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云平台和公共品牌建设。开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健全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协作机制,推广“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织模式,引导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资源要素共享机制,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联合体资金内部有效流动,促进科技转化应用,加强市场信息互通,推动品牌共创共享,实现联合体各成员融通发展。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互助服务,探索成员相互入股、组建新主体等联结方式,实现抱团发展、深度融合发展。

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落实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健全完善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措施。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待遇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经营管理、收益分配、风险防范、资产监管、财务监管等制度,规范集体经济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整合带动示范作用,探索通过产业带动、资源开发、服务创收、租赁经营、项目拉动等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力争2025年全区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90%

第六节加强农产品品质品牌建设

持续推进质量强农行动。巩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成果,聚焦“产”出来和“管”出来,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生产经营许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三大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推广支持鼓励使用国家-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融入全国追溯“一张网”,保证“铜梁莲藕”“铜梁龙柚”等铜梁知名品牌农产品和“两品一标”农产品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强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加快建立以进入市场环节、市场交易环节、退出市场环节、产地准出制度、产品认证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专栏5 质量强农行动

1.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提升镇(街道)(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监管能力,建设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站10个;实施镇(街道)(街道)监管人员全员培训计划。健全农产品执法体系,提升农产品执法队伍素质和执法能力。农产品总体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

积极创建特色农业品牌。整合全区资源,聚焦主导特色产业,全区重点扶持一批品牌做大做强。加快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体系。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品质品牌认定,壮大农产品“两品一标”规模。整合市场监管、气象、发改、文旅、商务等资源,打造一批独具地域特色特质农品、气候好产品、老字号、文旅融合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持续做精做强“铜梁龙米”“铜梁龙柚”“铜梁莲藕”“原乡小艾”“铜梁龙柑”等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铜”字号农产品品牌。

专栏6品牌强农行动建设工程

1.区域性特色农业品牌创建工程。2025年,累计培育“铜梁莲藕”“原乡小艾”等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3个以上,培育发展“铜梁葛粉”“铜梁龙柚”“铜梁枳壳”“涪江花椒”“兔管家”等重庆名牌农产品10个以上,发展有机食品认证3个,绿色食品认证5

2.农业品牌推介工程。运用传统媒体平台,加强与中央、重庆市主流新闻媒体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中国西部农交会、进博会、渝交会、广交会、西洽会等展会的展示展销作用,高质量高水平办好铜梁“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

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制定、修订步伐,构建类别齐全、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完善种植管理技术规程,制定肥料定额用量和农药减量使用规范,强化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三园两场”建设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畜禽屠宰标准示范,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推动规模农业生产主体全部实现按标准生产,推广一批粮油和经济作物生产全过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巩固国家农产品安全区创建成果,大力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

章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推广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以智慧农业为引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建设智慧农业平台。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科技研发和服务平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园区建立科技创新中心、星创天地、专家大院、信息服务平台等,为园区技术引进熟化、技术研发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业等提供系统、全面、方便、高效的公共服务。支持和引导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进入园区,实现企业、农民、科研单位等之间的科技、信息、物流和市场的有效对接。

创新农业增值技术。依托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开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订单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研究。重点以园区企业为依托主体,开展良种繁育、基地生产、储藏保鲜、加工等各环节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探索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

强化人才引进培养。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和乡土人才培养,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业激励机制,建立园区专业人才统筹机制,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创新培训机制。

推进园区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园城一体”、“园镇一体”、“园村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强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确保产出高效、产品安全。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到2025年建设创新研发服务平台数量25个,科研试验及科技示范基地8个,合作研发机构18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5%,科技培训人次达到10000人次/年,科技特派员增加到50人以上。打造国家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发展“两品一标”农产品30个,培育重庆市名牌农产品5个以上。

第二节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合作,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庆市涉农科研机构在铜梁区布局分支机构,与高校合作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院士工作站、农业“星创天地”等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围绕精品粮油、精品果蔬、精品养殖等主导产业以及大庙镇农产品加工园区等园区与院所合作,加快实施新品种引进、设施农业种植、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活动。

第三节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构建院士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和新型职业农民三位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引导具备农技推广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农技推广服务。推动农业科研院校开展“校—地”、“校—企”科技合作,建立试验基地推广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装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形成“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创新“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服务模式,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奖励报酬制度,采取入股奖励、收益分成、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期权奖励、分红奖励等激励方式,激发科研人员、农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农业研发和技术推广动力。加大发明专利转化应用与技术转让成交额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审中的权重。

第四节提升山地农业机械化水平

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的品种。围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和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由粮食作物向绿色蔬菜、特色养殖、优质经果、道地中药材等经济作物扩展,由种植业向林业、渔业等领域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加快实现全部农事目标、农事活动、农业区域的农业机械化应用。

推动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快中小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应用。着力提升水稻机械化种植,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探索具有铜梁特色的综合机械化解决方案。加快粮油综合机械化示范,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创建一批整体推进示范基地。引导和扶持建设一批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示范社,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机管理、操控、维修整体业务水平,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到2025年,力争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55%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增收渠道,建立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一节 拓宽农民经营性收入渠道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把更多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大力发展共享农业、体验农业、中央厨房、民宿经济、文化创意、商品贸易、乡村手工艺、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和农业众筹等新模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财税、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正向激励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采取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节 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建立平等竞争、规范有序、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机制,实现城乡居民同工同酬同待遇。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有序引导社会资本扩大就业服务供给,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节 激活农民财产增收潜能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资产。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新机制,试点开展市场化、职业化等运营模式,通过委托管理、组建平台公司、股份制、租赁等形式参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获利受益。支持将成熟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项目纳入政府定点采购范围,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土地租金收入。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增加宅基地及房屋资产性收益。

第四节 强化农民转移性收入保障

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落实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和生产者补贴制度。在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基础上,探索建立普惠性农民补贴长效机制。优化涉农财政性建设资金使用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项目。拓宽财政补贴农业保险险种和范围,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适当降低农户缴纳保费比例,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提升农户保险服务水平。


第四篇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十章 统筹全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

统筹城乡规划发展,逐步实现多规合一,培育一批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现代化特色小城镇,引导各类村庄有序发展和村民适度集聚。

第一节 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

加快发展北部农文旅融合小城镇推进安居古城开发建设,强化安居历史文化名镇、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打造“涪江山居图”。推动少云、高楼、维新及白羊等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文旅融合,打造以古城游、乡村游、体验游及康养休闲、度假旅居等为特色的小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充分考虑体验旅游、智慧旅游新需求,建设多样化、体验式、智慧式旅游服务设施。

规划建设西部城乡融合发展小镇预留与大足联动发展的空间,深化大足、铜梁、潼南联动合作,加快完善先进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强化与铜梁中心城区和大足中心城区互联互通,推动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协调融合发展。做强平滩、侣俸等特色农业,联动双山、小林等周边各镇发展精品粮油、精品果蔬。完善旅游度假、生态休闲、现代农业、商贸流通等服务功能,促进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培育生态型小城镇,带动周边实现乡村振兴。

培育建设南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小城镇做强铜梁高新区大庙组团,提升虎峰、永嘉、西河等周边镇工业配套能力,完善福果、安溪等镇信息服务、生态宜居、创业就业等综合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建设数字小镇、智能小镇和宜居宜业小镇。

第二节 分类推进村庄发展

科学确定全域村庄布局和规模,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分类推进村庄发展。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编制完善“多规合一”全域全要素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传统村落特色和乡村风貌保护。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及农房的抗震设防等建设标准和规范,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提高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逐步解决农村基本不设防问题。尊重农民意愿,严格规范村庄撤并。

第十 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加快推进农村路水电气讯等工程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铜梁城乡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进程。

第一节 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镇路网向农村延伸拓展,构建农村路网体系支撑骨架。以高速互通、铁路枢纽联络线为发展重点,以联网公路、旅游公路、园区公路为主要功能,按三级路标准,全面改造县道150公里,实现镇与镇高效连接乡道、村道构成的“四好农村路”网。推进实施乡道改造150公里,“单改双”工程150公里、窄路面拓宽工程200公里,继续推进联网公路建设50公里。加快农村道路升级,推动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农村公路(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100%。因地制宜实施全域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全面实施“区、镇、村”三级路长制,完善村道安保设施,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建设生态绿色的交通设施,重点推动建设“美丽公路”、“美丽航道”。加快充电桩的布局规划建设。

第二节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五水”统筹,推进“一核两网·百库千川”,加强中小型水库等稳定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保护。依托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长征渠(重庆片区)引水工程,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增强涪江提水能力,建设同心桥水库等水源工程,强化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量及水质保障。建设太平水厂、同心桥水厂,提升小北海水厂等城乡供水能力,加快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行动,保障乡村居民和牲畜饮水安全。实施水库及引调提水、水系连通工程。推进重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使用管道输水灌溉、精准灌溉、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3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加强中小河流域治理,提升农村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确保工程设施长期发挥效益。力争2025年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9%。

第三节 强化农村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乡村数字化基础。加快乡村网络覆盖。加强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行政村光纤网络和4G信号普遍覆盖。加快推动5G在农村地区应用,西郊示范片、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规模生产加工和农旅休闲产业聚集区等农村重点区域优先落地5G信号。整合农业农村、科技、商务、邮政、供销、气象等部门在农村现有站点资源要素,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农村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建设。到2025年实现4G网络在农村100%全覆盖,各镇街主要区域等5G网络信号100%覆盖,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0%,完成景区VR全景图制作,建设中小型灌区量水站网1个。

第四节 加快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

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加大对农村薄弱电网改造力度,开展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优化改善农村电网结构,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加强镇(街道)气源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燃气下乡,分步推进中心城区、安居镇、少云镇、太平镇天然气主管沿线镇村覆盖范围,优先实施安溪镇、永嘉镇、围龙镇、土桥镇、高楼镇场镇以及场镇周边村庄天然气主管途经镇村的天然气覆盖工程。加快推进大庙镇、侣俸镇两个重点镇天然气覆盖工程。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农用节能技术产品。

节 建设“智慧农业数字乡村

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围绕粮、猪、菜保供产业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环节融合应用。推动农机化与大数据智能化深度融合发展,强化智慧农业配套农机具和成套装备引进、研发、推广。丰富拓展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建设现代牧场、无人农场、数字工厂等。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化示范,打造智慧农业技术发展先行区、产业集聚区和企业孵化区。加快建设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监测体系,建设农业产业数字化地图,提高对农业资源要素、生产过程、时空方位及生产环境的感知、诊断、决策能力,精准指导全区智慧农业生产发展。

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建设智慧农业监测体系,构建全区农业生产数字“一张图”。完善铜梁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促进涉农领域数据整合。围绕精品花卉苗木、精品果蔬、精品养殖等农业产业,积极开展铜梁莲藕、葛粉、龙柚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动涉农大数据产品生产、发布和应用。根据全市政务数据资源目录编制规范等标准体系,制定全区涉农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和相关标准,整合各类农业资源、生产、市场、加工、气象、科教、监管执法和政务服务等领域数据,推动实现农业农村数据资源共建共享、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作协同。挖掘农业大数据商用、政用、民用价值,生产服务政府、服务市场、服务公众的农业大数据产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开展以绿色蔬菜、特色养殖、优质经果、道地中药材为重点的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综合应用试点,探索可复制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模式。

强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益农信息社,整合农村现有服务资源,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培育认养农业、创意民宿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商惠农活动,加强对脱贫地区消费帮扶。推进手机“新农具”应用,全面提升农民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探索发展农业生产“云服务”,加强服务供需智能对接、服务质量远程监管,创新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和运营机制。

专栏7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建设工程

1.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程。建设同心桥水库水源工程,规划建设太平水厂、同心桥水厂,建设农村人饮管网2000公里。

2.水库及引调提水、水系连通工程。实施水库及引调提水、水系连通工程,到2025年,引调提水和水系连通达到20处。

3.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到2025年,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

4.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工程。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管理等措施,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在全区积极推广控制节水技术,采用“薄、浅、湿、晒”耗水量小的控灌模式。到2025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

5.光网乡村工程。2025年,全区农村地区实现农村4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重点在西郊绿道示范片、安居拓展片、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规模生产加工和农旅休闲产业聚集区等优先落地5G信号。

6.村级配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农村地区中压配电网主干网架建设,加强10千伏网架建设以及农网地区配电变压器布点。到2025年,10千伏线路联络率达到80%,户均配变容量达到2.5千伏安以上,全面消除低电压用户。

7.天然气建设工程。分步推进中心城区、安居镇、少云镇、太平镇天然气主管沿线镇村覆盖范围,优先实施安溪镇、永嘉镇、围龙镇、土桥镇、高楼镇场镇以及场镇周边村庄天然气主管途经镇村的天然气覆盖工程。加快推进大庙镇、侣俸镇两个重点镇天然气覆盖工程。到2025年,农村镇(街道)天然气覆盖率40%

第十章 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继续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一县一案”、“一乡一策”开展新一轮乡村学校布局规划。完善镇(街道)设中心幼儿园、小学设附属幼儿园、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幼有所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优化中小学布局,实施农村学校新建、维修和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功能室建设,配齐配足并动态优化仪器设备和图书配置。加强乡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整体提升农村学校智慧教育水平。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完善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政策措施。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评先选优、培养培训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立完善乡村教师岗位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质量,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机制,推进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建立资源共享、管理互动、师资互动、教学互动、活动互动的一体化发展共同体。依托铜梁职教集团,推动职教中心等职业院校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专业设置,积极开设涉农专业,支持农业农村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培育农村技术人才。

第二节 健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基层卫生资源配置,推行“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的用人机制。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加快区县域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乡镇下沉,将乡镇卫生院全部纳入院前急救网络,提升农村地区急救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区县域“医通、人通、财通”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动安居、虎峰、平滩等建成市级基层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建立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新型服务模式,加强农村妇幼、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强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医学“守门人才”培养工程。

第三节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政策规定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保持农村社会救助政策持续稳定,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推进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增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能力,加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设施改造。加大对农村地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完善农村地区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健全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统筹推进农村民政服务设施和村级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覆盖。鼓励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农村地区民政公共服务工作。

第四节 提升农村养老托育服务

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区、乡镇、村社”的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进镇(街道)敬老院提档升级和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在乡镇敬老院中增设失智老年人护理专区,增强特困老年人集中照护和乡镇养老服务拓展能力,实现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应养尽养”、社会失能老年人“需托尽托”。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式养老,加大居家养老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推进农村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逐步提升护理型养老床位比例。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家庭婴幼儿照护指导和支持力度,依托基层力量提供集中托育、育儿指导、养护培训等服务,加强婴幼儿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认知水平等方面早期发展干预,提升农村家庭婴幼儿照护能力。

第五节 强化农村体育健身服务供给

深入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等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丰富农民群众健身活动,推广普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办好农民运动会,充分利用农民丰收节、春节和农闲时间,开展农民群众篮球、乒乓球、田径比赛等体育赛事活动。

专栏8 区镇(街道)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工程

1.乡村学校规划建设工程。启动安居、旧县幼儿园新建工程和安居中小学、关溅小学、大庙中学迁建工程,推进侣俸小学、旧县小学、白鹤小学、平滩中学等一批农村学校改扩建工程,并根据城乡人口流动情况做好乡村学校发展规划。

2.基层医疗机构迁扩建项目按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对安居、平滩、虎峰等4个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进行改造,打造示范化“美丽医院”,到202520%镇(街道)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

3.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项目加强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迁建安居、大庙、围龙、太平4个卫生院。扩建小林、二坪2个镇卫生院。到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100%以上。

4.医疗健康区域信息平台及卫生应急系统提升项目。建设铜梁区健康大数据中心、医疗健康区域信息平台,实现居民健康数据共享平台村级全覆盖。建立远程医疗协作体系、应急指挥决策体系,提升全区卫生健康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

5.“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项目。完善医疗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镇(街道)卫生院配备数字化诊疗设备,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基本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到2021-2022年,提供区镇(街道)两级远程会诊、远程心电服务。到2025年,实现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均拥有数字化诊疗设备。

6.医学“守门人才”培养工程。配全配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遴选农村基层卫生骨干人才200名。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卫生人员留在基层、服务群众,2025年基本实现每万居民配备至少2名以上全科医生。

第十三章 构建完善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

加快农村专业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的、自由的流动。

第一节 加强农村专业市场建设

优化农产品市场网络布局,构建以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镇(街道)农贸市场和城区菜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围绕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区域性产地示范市场、田头示范市场。积极融入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核心环,融入全国性、跨区域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推进农产品专业市场提档升级和镇(街道)农贸市场规范化建设。加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积极创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

第二节 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

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冷链设施层级和网络布局,加强冷链物流基地、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打造冷链物流集聚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依托重要物流枢纽节点和大型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鼓励在大规模特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具有农产品收集、预冷、加工、冷藏、配送和逆向物流等功能的农产品集配中心。推进畜禽屠宰标准化工程及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末端网络,推进村级物流网点建设,创新冷链物流经营模式,打造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不断链”的农产品智慧物流系统。

专栏9 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建设工程

1.农村物流产业提升工程。加快高新区冷链物流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物流配送中心等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到2025年,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成熟,基本实现镇街有网点、村村通快递;新建或改造农贸市场10个,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对接率达70%以上。

第三节 深入推进农商对接互联

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紧密联结、产销密切衔接、长期稳定合作的新型农商关系。鼓励在产地就近建设交易中心,配套建设分级、包装等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加快建设冷链监控、物流服务、产销对接等信息服务平台。支持电商平台开设特产馆。加强农产品产地、销地市场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提升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

实施农村消费促进行动,鼓励开展汽车下乡和汽车、家电、家具以旧换新。支持网络购物、移动支付、信息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拓展。积极发展农村网红经济、直播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打造一批直播带货基地、乡村夜间经济集聚区、周末旅游目的地,培育乡村消费新增长点。引导农民自主网上购物或提供公益性代购服务,逐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加大农村市场日常监管和执法办案力度,聚焦食品药品安全、农资供应等领域,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规范农村市场秩序。畅通农村地区投诉举报渠道,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十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一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户厕改造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未改造厕所优先的原则,做到愿改尽改,能改尽改。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卫生厕所。推进人口规模较大村庄、乡村旅游接待点配套建设公共厕所。科学选择改厕技术模式,确保经济适用。建立健全运行维护机制,加强厕所维修等后期管护。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与配套管网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向近郊周边农村延伸,开展农村集聚点和分散农户的污水治理。完善农村污水处理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广城乡一体化运维、第三方运维和村庄自行运维等方式。到2025年,全面实现农村常住人口200户以上或500人以上的人口集聚点、农家乐和民宿等乡村旅游集中区域、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范围内的行政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因地制宜选择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范,探索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模式和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建设一批水美乡村。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继续深化“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域处理”模式,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逐步向自然村组延伸覆盖,2025年全区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提高到100%。加快垃圾中转设施建设,配备农村生活垃圾保洁人员。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266个行政村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农户采取庭院堆肥或村域集中处理消纳厨余垃圾。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点、线、面”相结合,以已建成示范片、示范点为基础,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入户道路建设,到2025年,规模较大村聚居点入户道路“院院通”“户户连”。按照“一化两改三不见”原则,实施河岸、道路、院坝绿化美化彩化工程,规范整治圈舍柴棚,实施村庄净化工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面推行“积分制”,常态化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拉练活动,开展“最美庭院”“最美院落”“最美村居”评选,建设美丽宜居乡村80个、绿色示范村庄15个,其中巴蜀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5个。开展旧房整治提升,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改风貌。深入开展清理“蓝棚顶”、清理无人居住废旧房、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堆、清理田间地头废弃物、清理管线“蜘蛛网”、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实施“点亮农村”工程,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

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政府引导,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监管运营机制。持续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教育,开展“清洁户”评选,引导村民养成良好习惯。全面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建立健全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

专栏10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工程

1.推进“厕所革命”。以学校、卫生站(室)、便民服务中心、商业网点、交易市场、交通集散点和旅游线路沿线等人口较集中的公共区域为重点,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1座无害化公厕。农村户厕改造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未改造厕所优先的原则,做到愿改尽改,能改尽改。

2.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一体化建设项目。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局部封场及生态恢复工程;整治太平垃圾填埋场;新改建城乡垃圾压缩中转站30座;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扩能。266个行政村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1.1万个。建设环卫作业综合基地1个。

3.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因地制宜治理农村分散污水,对位置偏远、规模较小、居住分散的村社,鼓励建设人工湿地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鼓励散居户采用农村改厕、户用沼气、化粪池等生态化和资源化的处理方式。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5%以上。

第二节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示范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促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肥种植,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控、高效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提高设施农业、经济园艺作物重点区域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到2025年,农药、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格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禁养区、限养区管理,优化养殖产业布局,全面禁止在消落带从事畜禽养殖。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健全粪污处理利用标准体系,鼓励发展收贮运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粪肥运输、施用引导激励政策。开展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实施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培育秸秆资源化、产业化利用龙头企业,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普及标准地膜,加强可降解农膜研发推广,持续开展农田地膜残留调查与监测,构建“区贮运中心—镇(街道)级回收网点—村级回收网点”三级回收利用体系,减少“白色污染”。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加强水产养殖尾水监测,推动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

专栏11 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重点工程

1.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支持畜禽规模场户改进养殖工艺,建设并完善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污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设施设备,鼓励在养殖较为集中的区域建立粪污处理中心。到2025年,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2.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集成推广一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到2025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化肥使用总量实现负增长。

3.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指导,建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试点开展绿色防控示范点建设。到2025年,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0%以上,农药使用总量实现负增长。

第三节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开展国土绿化,优先实施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推进农村“四旁”植树,构建“绿带、绿廓、绿楔、绿心”城乡空间结构。实行天然林全面保护制度,严格限制天然林采伐。全面推行林长制、山长制,推动山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关闭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开展国土空间土地综合整治,强化重要水源地、人口密集场所周边地灾隐患点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避险移民搬迁工程,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以蓄水、保土、造林、种草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进一步完善“三级双总河长、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将河湖长体系全面延伸至村一级。开展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减少氮磷流失。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助推碳达峰、碳中和。

第四节实现生态资源价值显化和增值

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系统价值核算和指标体系,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深化拓展“地票”交易功能,探索用水权、用能权交易。深化“林票”制度改革,盘活林地资源。培育发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市场,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第五篇 建强基层组织,推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第十抓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全面选优配强带头人。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推进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实行党组织书记任前联审和区委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党支部书记年度工作和负面行为“两张清单”,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全覆盖加强基本功培训,确保选得准、用得好、干得来,让书记会说书记的话、会干书记的事、有书记的样子。

大力回引培育年轻人。建立完善农村优秀人才引得回、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机制,通过统筹招聘、统筹培训、统筹使用、统筹管理,落实给政策、给待遇、给出路“三给”政策包,积极从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回引本土人才到村任职,完善联系村领导+驻村干部+支部书记+本土人才“3+1”帮带机制,全面建立本土人才下沉村民小组锻炼工作机制。全面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利用元旦春节开展党员冬训契机,用真心真情把党员留在家乡、建设家乡,打造一支“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

第二节 全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建立党员教育管理“红黄绿灯”制度,开展设岗定责、结对帮扶、承诺践诺、志愿服务,大力推行党员中心户、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服务队等做法,发挥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科学制定农村党员发展3年规划,建立发展党员把控机制,严把党员入口关和程序关,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农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和回引本土人才中发展党员力度,确保每3年至少发展1名年轻党员。积极培育农村党员致富能手,鼓励支持创办领办致富项目。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保持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三节 扎实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全面摸排确定整顿对象,一支一策制定整顿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进度时限和整顿措施,建立整改台账,实行挂单整改。严格落实“四个一”要求,全覆盖向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明确挂点区级领导,限期解决突出问题,强化督促指导、跟踪问效,确保整顿不到位、取得实效。

第十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第一节 培育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

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农民,紧密围绕精品粮油、精品果蔬、精品养殖等主导产业,分层分类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培训,鼓励按产业开设专题班。构建以农广校为主体,涉农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机构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支持高素质农民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具有农副产品流通、农业技术推广等综合技能的农村经纪人。充分利用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

第二节 构建多层次乡村人才队伍

加快培育二三产业发展人才。深入实施电商专家下乡活动,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训,培育一批农村电商人才。以乡村手工业、建筑业、民间工艺为重点,培育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实施劳务输出品牌计划,围绕地方特色劳务群体,建立技能培训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善创业扶持、品牌培育政策,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农民工劳务输出品牌。

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加大乡村骨干教师引进力度。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深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壮大乡村卫生健康工作队伍。探索卫生、教育领域人才“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完善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等专业人才支持政策,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引导和支持工程师、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等“三师一家”技能人才服务乡村,培育一批修路工、水利员、改厕专家、农村住房建设辅导员等专业人员。

加快培养乡村治理人才。持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等计划,培养一批大学生乡村治理人才。加大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入乡人员参与社区服务。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完善和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充实乡镇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人才队伍。

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专家服务基地、专家大院、博士工作站建设,以产业集群催生人才集群,培育一批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培育一批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人才。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扶持激励政策,支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

第三节健全乡村人才振兴机制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措并举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优化乡村人才收入分配机制。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严格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优化乡村人才奖励机制,对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员优先扶持奖励。设立三农人才认定机制,支持设置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人才公寓或专家公寓,为农业科技人才短期性、周期性下乡提供便利。落实乡村教师享受镇(街道)工作补贴、交通补助、教师体检、乡村特困教师资助政策。

优化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开展乡村振兴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表彰活动。研究制定乡村本土人才的成长激励政策,开辟乡村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完善乡村社会保险制度。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创业扶持、待遇保障等政策措施。健全农业科技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强化典型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体,全方位宣传农业人才在推广农业科技、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乡村人才培育成长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六篇强化基层治理,建设善治乡村

第十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格局。

第一节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深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选出群众拥护的讲政治、守规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担当的村委会班子。健全民主决策程序,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涉证事项清单及负面清单,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体系。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职责权限、监督方式、管理考核,积极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提高村务监督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持续深化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农业执法工作,持续加大对农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和震慑力。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农村黑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建设平安乡村。畅通信访渠道,结合“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建设,及时受理、办理农民群众信访问题。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市场监管等方面法治化水平。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网格化共治平台建设,整合“雪亮工程”资源,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农村疫情防控。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广泛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治书画展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强化法律援助服务。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制定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人协会等“一约四会”及村社风俗监督员作用,推进设立村社“失德曝光台”、组建“美德劝导队”,加强婚丧礼俗整治,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第二节 提升镇村为民服务能力

整合优化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探索制定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培育服务乡村治理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区组织,全面成立“少云志愿者”队伍。积极完善智慧党建平台,用好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推动基层党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对镇(街道)公共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的升级改造。加快“渝快办”平台向基层延伸,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延伸到村社区,实现全区100%的村(社区)可直接办理或代办政务服务事项。建立健全区域联防联治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社群化”、“社区化”社会治理模式及“积分制”乡村治理新模式,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第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第一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振农村精气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群众喜闻乐见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奠定乡村振兴的思想道德基础。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发挥陈淑梅、李其云和“新乡贤、好乡亲”等道德模范榜样示范作用,大力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宣传。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化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将“脊梁精神”“少云精神”融入文化血脉,牢铜梁精神之魂。

第二节 弘扬乡村优秀文化传统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创新性开发。推动龙文化、古城文化、乡愁文化、红色文化融合发展,鼓励龙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和科技元素植入,强化龙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和宣传推广,全面提高“铜梁龙”影响力和美誉度。用好“铜梁龙舞”“铜梁龙灯”金字招牌,打造国家级舞龙队,提升中华龙文化艺术节影响力加快建设龙灯彩扎基地和彩扎车间,强化龙灯彩扎技术人才培养,完善龙灯彩扎设计、研发、制作、销售产业链,推动铜梁龙灯向产业多元化、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夯实龙文化发展载体,加快建设龙文化演艺中心、博览园、产业园等龙文化产业平台,打造中华龙文化产业基地,形成世界级IP用好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邱少云故居等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第三节 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拓展建设乡村文化阵地,送文化下乡,办好乡村大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和资金保障,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大院、村民学堂、农家书屋、乡村书房等文化阵地,推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完善配套设施建设,落实人员管理,形成标准统一、功能综合、便捷通达的城乡惠民文化服务圈。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持续开展送戏进校园、文艺演出进村、惠民电影等文化下乡活动,鼓励农村自办“村晚”等文化活动,支持“一村一品”等文化品牌打造和“三农”题材文艺创作。推动乡镇惠民电影固定放映厅建设。

专栏12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1.乡村治理创新示范开展“送法律进农村、维稳定促发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化农村社区梦想课堂阵地建设,每年在全区开展梦想课堂活动100场、“家风润万家”活动100场。

3.文明村镇创建加大文明村镇创建力度,到2025年,全区区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达到70%75%。抓实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引导村民消除陈规陋习。大力推进少云志愿服务,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乡村全面振兴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

4.乡村文化建设每年开展流动文化进村不少于1000场次。深化开展乡村文化示范乡镇和乡村文化示范村建设。积极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活动品牌。

第七篇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十章 强化规划领导

科学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配置资源,强化责任落实,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机制,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

第一节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重庆市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办法》,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重农强农的行动优势。压实领导责任,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强党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完善运转机制,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把落实“三农”政策情况作为党委巡视巡察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农村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第二节 强化项目支撑

加强全区“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项目储备,建立滚动项目库,按年度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以项目为抓手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重大工程、重点任务、重要目标如期实现。坚持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跟着项目走,严格落实农业农村项目用地政策,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工程项目投融资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撬动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参与工程建设与管护。加强项目建设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程序,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第三节 动员社会参与

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投身乡村振兴,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建设乡村振兴智库,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宣传一批为全区乡村振兴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民、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基层干部等,强化舆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节 强化法治保障

落实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平台建设,建强基层执法队伍,实行农业农村领域执法事项清单制度,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对乡镇执法的指导监督,增强乡镇执法能力。强化农业农村普法宣传,抓好农村“八五”普法,推动法律法规进农村,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第五节 加强规划管理

做好规划与全市农业农村相关规划、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全区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和统筹实施。抓好规划实施评估,建立督促检查机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对各项目标、任务、项目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创新监测评估方式,加强农业农村统计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效果,为科学评估、决策提供支撑。

附表

铜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重点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性质

建设年限

总投资

(万元)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备注

1

重庆市铜梁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集中连片,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大力推进宜机化改造

新建

2021-2022

17100

区农业农村委、

区发展改革委

相关镇(街道)


2

重庆市铜梁区优质粮油生产示范基地

支持土桥、西河、侣俸、平滩、太平等5个镇建设优、质粮油生产示范基地,集中连片示范面积达1.5万亩以上。其中,土桥镇2000 亩,西河镇3000亩,侣俸镇 5000 亩,平滩镇5000亩,太平镇2000亩。

新建

2021-2025

10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3

重庆市铜梁区特色加工稻油生产基地

加速“珍、稀、特、优”稻油资源的利用,开展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建成特色加工稻油生产基地3,基地面积达1万亩以上。其中,土桥镇200亩,西河镇3000亩,侣俸镇5000亩。

新建

2021-2025

3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4

重庆市铜梁区粮油旅游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构建“稻—油—游”模式,打造稻油旅游综合示范基地2个。

新建

2021-2025

2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5

重庆市铜梁区生猪良种繁殖基地建设项目

推进一批型种猪繁育场建设项目。到2025年,计划建设存栏3000头能繁母猪的种猪繁育场1个。

新建

2021-2025

4000

区畜牧业发展中心

相关镇(街道)


6

重庆市铜梁区生猪养殖场提升项目

在铜梁平滩、少云、维新、高楼、安溪、西河等镇推动31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

新建

2021-2025

16000

区畜牧业发展中心

相关镇(街道)


7

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

创建蔬菜产业特色镇(街)5个,改造蔬菜基地1万亩,新建蔬菜标准化基地1.5万亩。

改建、新建

2021-2026

12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8

重庆市铜梁区莲藕特色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打造集中连片的莲藕生产基地5个,稳定莲藕种植面积5万亩;探索藕-鱼生产模式,形成藕-鱼综合种养示范面积0.5万亩。

改建、新建

2021-2025

5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9

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依推广应用大棚喷灌设施、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在侣俸、二坪、大庙等镇新建设施蔬菜标准园10个。

新建

2021-2025

10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10

重庆市铜梁区果树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良种苗木繁育基地4个;改造平滩、小林、庆隆等镇(街道)密植果园、低效果园 2万亩;建设面积500亩以上的市级休闲果园2个(平滩镇柑橘休闲果园、双山镇樱桃休闲果园);面积300亩以上的区级示范园10个;新建高楼柠檬标准化果园5000亩。

改建、新建

2021-2025

8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11

重庆市铜梁区渔业基地建设项目

壮大少云镇高碑村乌鱼基地,乌鱼养殖面积扩大到4000亩;加快推进双山镇观赏鱼养殖基地转型升级,建立铜梁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立一批新型稻田种养模式示范基地,全区新增稻鱼综合种养规模达2.5万亩以上。完成0.5万亩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目标。

新建

2021-2025

20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12

重庆市铜梁区花卉苗木基地改造项目

改造花卉苗木种植基地5000亩。全力打造全国最大的单体三角梅生产基地、西部最大的彩色苗木基地、重庆市最大的玫瑰生产基地。

改建

2021-2025

5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13

重庆市铜梁区特色养殖建设项目

支持少云、高楼、双山、土桥、水口等镇利用村社闲置资产及农房,发展35个以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饲养优质肉兔,发展70个以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饲养林下优质肉鸡。

新建

2021-2025

2000

区畜牧业发展中心

区农业农村委

龙裕公司

相关镇(街道)


14

重庆市铜梁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提升西郊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

改建、新建

2021-2025

25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15

重庆市铜梁区农业机械化示范及装备提升项目

布局稻油机械化示范基地各1个,重点培育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1家,培育农机专业服务组织5个、农机综合服务中心10个,新增农业机械装备11000台(套)

新建

2021-2025

45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16

重庆市铜梁区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示范基地,打造8个可供复制的智慧农业示范点。

新建

2021-2025

3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17

重庆市铜梁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建设粮油、生猪、蔬菜、果树、水产等农产品高产高效示范基地20个;建设节水农业示范点3个,示范推广面积达2万亩;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

新建

2021-2025

5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18

重庆市铜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工程

建设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站10,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制修订一批生产上急需,覆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的农业标准及操作规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新建

2021-2025

1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19

重庆市铜梁区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

做大做强“铜梁龙”区域公共品牌;整合全区蔬菜品牌,打造“蔬香铜梁”区域公共品牌。做大做强铜梁龙柑、铜梁龙柚、铜梁樱桃、庆隆梨、龙乡蜂糖李等多个精品水果品牌, 培育铜梁水果区域公共品牌1个。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品牌展示、推介活动,打造一批区域大品牌、行业大品牌和企业大品牌。

新建

2021-2025

3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20

重庆市铜梁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按照“六统一”模式,在土桥、平滩、双山、虎峰、大庙、高楼、安居等镇街整合发展水稻、莲藕、蔬菜专业合作社100个,带动新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00个。

新建

2021-2025

8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21

重庆市铜梁区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项目

新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示范点(基地)10个,新培育1家国家级粮油龙头加工企业。建设莲藕初加工、精深加工企业2家。引导平滩、侣俸、土桥等镇街蔬菜集中连片区域,建设清选分级、蔬菜贮藏、保鲜、包装等蔬菜初加工场所10处,提高蔬菜商品化率。在庆隆、双山、虎峰、安居、土桥、蒲吕、石鱼、维新、高楼、小林等镇街各新建设水果产地初加工示范点(基地)1个。

新建

2021-2025

50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22

重庆市铜梁区农村电商建设项目

支持重庆艾兰特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拼多多、淘宝商城、天猫商城、京东商城等开展网上营销;支持建设原乡好礼农产品销售平台;培育3个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街。

新建

2021-2025

15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23

重庆市铜梁区标准化畜禽集中屠宰厂建设项目

新建独立检疫检验室、污水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置、冷链配送车辆及其他附属设施建设。

新建

2020-2021

15000

玄天湖文化旅游公司

相关镇(街道)

已选址。

24

重庆市铜梁区艾草、莲藕、葛粉、果酱加工提质项目

围绕艾草、莲藕、葛粉、果酱等,建设加工标准厂房、库房、中央厨房等。

新建

2020-2021

6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已开工。

25

重庆市铜梁区农村物流产业提升项目

建设西部生态农产品交易中心、高新区冷链物流基地、国家农业科技园、大庙农产品物流基地、物流配送中心等农产品集散中心。新建或改造农贸市场10个,创建镇(街道)商贸综合服务中心10个,

续建

2021-2025

15000

区商务委

区农业农村委、区住房城乡建委


26

重庆市铜梁区冷链仓储物流建设项目

冷藏面积23万立方米,冷冻面积2万平方米,一期建设约2万立方米。

新建

2020-2021

20000

区商务委

玄天湖文化旅游公司

相关镇(街道)

可研立项阶段。

27

重庆市铜梁区“十四五”域内高效通达重点项目

建设综合枢纽站至城区快速路、安居至平滩快速路;国道改造37公里,新建项目11公里,路面改造项目26公里;省道改造148.7公里,升级改造91公里,路面改造48公里,改扩建9.65公里;县道改造150公里,乡道改造150公里,“单改双”工程150公里、窄路面拓宽工程200公里、联网路50公里。

新建

2021-2025

320500

区交通局

相关镇(街道)


28

重庆市铜梁区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程

建设同心桥水库水源工程,延伸改造农村人饮管网2000公里。全面完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一户一表”改造。

新建

2021-2025

225000

区水利局

区龙泽水务公司、相关镇(街道)


29

重庆市铜梁区水库及引调提水、水系连通工程

完成水库及引调提水、水系连通工程20座。

新建

2021-2025

20000

区水利局

相关镇(街道)


30

重庆市铜梁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程

建设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

新建

2021-2025

25000

区水利局

相关镇(街道)


31

重庆市铜梁区农村人饮巩固提升项目

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规划建设规模化供水工程共计20处;实施小型供水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小型供水工程共计41处;实施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更新改造建设。建设农村人饮管网长度2400公里。

新建

2021-2025

24260

区水利局

相关镇(街道)


32

重庆市铜梁区“光网乡村”工程

实现农4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建设5G基站 1000个,重点在西郊绿道示范片、安居拓展片、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规模生产加工和农旅休闲产业聚集区等优先落地5G信号;铺设光纤 7000公里。

新建

2021-2025

37000

区大数据发展局

区农业农村委、区电信公司、区移动公司、区联通公司、区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区铁塔公司


33

重庆市铜梁区数字乡村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建设农业科技信息中心,规模种养殖经营主体广泛运用数据采集、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展厅一个;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开发建设园区综合信息平台等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蔬菜全产业链铜梁科研基地。

新建

2021-2025

32000

区农业农村委

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区科技局、区大数据发展局


34

铜梁区农村电网扩容及升级改造

完成镇(街道)升级改造项目800个、10KV线路改造项目50个,全面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

新建

2021-2025

20000

区发展改革委

区供电公司、相关镇(街道)


35

铜梁区农村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

完成城镇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5000km

新建

2021-2025

40000

区经济信息委

区发展改革委、区燃气公司、相关镇(街道)


36

重庆市铜梁区乡村学校规划建设工程

启动安居、旧县幼儿园新建工程和安居中小学、关溅小学、大庙中学迁建工程,推进侣俸小学、旧县小学、白鹤小学、平滩中学等一批农村学校改扩建工程。

新建

2021-2025

35000

区教委

相关镇(街道)


37

重庆市铜梁区基层医疗机构迁扩建项目

1.迁建安居、大庙、围龙、太平4个卫生院。2.扩建小林、二坪2个镇卫生院。

新建

2021-2022

20000

区卫生健康委

相关镇(街道)


38

重庆市铜梁区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项目

按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对安居、平滩、虎峰等4个基层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进行改造,改造诊疗设施和流程,配置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16CT等较先进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打造示范化“美丽医院”。

新建

2021-2025

9000

区卫生健康委

相关镇(街道)


39

重庆市铜梁区医疗健康区域信息平台及卫生应急系统提升项目

建设铜梁区健康大数据中心、医疗健康区域信息平台等,实现居民健康数据共享平台村级全覆盖。

新建

2020-2022

5000

区卫生健康委

相关镇(街道)


40

重庆市铜梁区星级行政村卫生室建设项目

创建263个星级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内容包括对各行政村卫生室进行环境整治、配齐基本设备及购置数字化设备、设置社会心理咨询室并购置相关设施设备等。

新建

2021-2025

2960

区卫生健康委

相关镇(街道)


41

重庆市铜梁区农村养老服务工程

10所敬老院提档升级。完善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在每个镇(街道)至少建设1个养老服务中心,每个村至少建设1个互助养老点。

新建

2021-2025

8000

区民政局

相关镇(街道)


42

重庆市铜梁区智慧农业气象大数据服务系统建设工程

建成涵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农业生产数据、农业气象观测数据、物联网数据、农业气象产品、农业气象指标、农业气象模型等于一体的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形成全区农业气象数据“一张网”、产品“一张图”,积极融入铜梁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培育3-5个优质气候品牌,打造5-8个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气象保障示范点,建设1-2个铜梁特色花卉苗木果蔬智慧为农气象服务示范基地。

新建

2021-2025

1800

区气象局

区农业农村委、区大数据发展局


43

重庆市铜梁区农村“厕所革命”建设项目

每年实施5000户厕所改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续建

2021-2025

20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44

重庆市铜梁区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一体化建设项目

1.推进铜梁区太平垃圾填埋场整治;新改建城乡垃圾压缩中转站30座;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扩能。2.266个行政村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1.1万个;购置垃圾收运配套设施设备。3.环卫作业综合基地建设项目总占地约50亩,含环卫车停车场、清洗站、垃圾压缩中转站、垃圾分选中心、有害垃圾存放点、大件垃圾破碎站用地及配套用房等。3.开展生活垃圾填埋场局部封场及生态恢复工程

续建

2021-2025

23120

区城市管理局

相关镇(街道)


45

重庆市铜梁区农村污水治理及污水管网建设项目

计划对太平镇、安居镇、侣俸镇等镇(街道)部分农村居民聚居点实施集中污水收集处理,建设相适应的污水处理设施。

续建

2021-2025

6500

区生态环境局

相关镇(街道)


46

重庆市铜梁区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项目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点500个,废弃农膜回收加工利用1000吨。建成100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种植绿肥5万亩,增施自制有机肥5万吨。建立农药进销及回收监管信息平台,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500个。

续建

2021-2025

20000

区农业农村委、区供销联社


相关镇(街道)


47

重庆市铜梁区入户道路建设工程

结合高标准农田、土地整治等建设“院院通”“户户连”50公里,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的问题,实施村级以上骨干公路绿化美化工程。

续建

2021-2025

5000

区交通局

区财政局、相关镇(街道)


48

重庆市铜梁区农村社会治理指挥中心提质建设项目

对全区有条件进行改建的村(涉农社区)指挥中心、调解室、平安站、警务室进行四室合一改建。

续建

2021-2025

12500

区委政法委

区社会治理创新中心、相关镇(街道)


49

重庆市铜梁区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

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示范建设为载体,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提质升级、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8项重点内容,将5个市级脱贫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点。

新建

2020-2021

200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50

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六赢村乡村振兴示范提质项目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改房、改厕、庭院整治及植被栽植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施7条农村道路新改建;实施产业提质,建设莲藕加工展示中心,做大莲藕规模,创建特色品牌,发展乡村旅游等。

在建

2020-2021

5500

区农业农村委

相关镇(街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